央廣網西安9月18日消息(記者雷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成功修復了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搖錢樹”。這件由人物、動物、銅錢等多種元素組成的“搖錢樹”造型十分精美。“搖錢樹”究竟是怎么被修復的?它的修復之路經歷了哪些困難,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宋俊榮對央廣網記者進行了講述。

修復后的東漢青銅搖錢樹(央廣網發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2017年底,陜西省寶雞市郭家崖墓地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座墓室的前室西南角發現了一件搖錢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宋俊榮回憶,當時搖錢樹樹枝殘片凌亂散布在墓室周圍,只剩下86厘米高。“我們現場保護時看到它樹桿與樹座是斷的,葉片都比較散,墓里很多角落都會能找到葉片。墓進過水、水位不低,把東西沖得到處都是。我們在現場把散落的葉片全部收集裝到盒子里,樹桿也打了石膏包,整體提取回來在實驗室修復。”
宋俊榮在征求了當時考古隊負責人意見后決定完整修復這件搖錢樹。修復過程中,文保人員發現搖錢樹的枝葉片雖然大部分都在,但銹蝕非常嚴重。“它厚度大約只有1.5毫米,加上常年銹蝕的侵擾,堅固程度很低。我們還發現葉片上有很細的小紋,相當于頭發絲稍微粗一點點。所以葉片類的清除銹蝕工作基本上都在顯微鏡下進行,顯微鏡能放大到5~50倍。用肉眼的話很多地方看不清。”
修復后的搖錢樹葉片(央廣網記者 雷愷 攝)
經過文保工作者兩年多的努力,這件青銅搖錢樹各個部位的零件都修復完成,缺失的部分也已經進行了復制。搖錢樹重新驚艷我們只剩下一步之遙。宋俊榮說,這一步可不好走。“可能大家最要問的是修完以后怎么樣把它搭起來?我們考慮了很多種辦法,覺得都不合適,最后考慮搭一個木結構架子,用魚線把所有的葉片以分散重力的方式吊到架子上,不讓它把重力受到原有的葉片掛鉤上,不讓它二次受傷害,畢竟青銅器已經很薄很脆了。為了讓它最后能顯示出來完整的樣子,它缺失的那一部分,大約不到1/3,進行了復制品的翻模。”
搖錢樹樹干局部(央廣網記者 雷愷 攝)
那么,文保人員是根據什么來證明葉片在樹桿上的位置、掛法?宋俊榮說,主要還是根據搖錢樹出土時的情況:“當時樹桿雖然倒在地上,但是樹桿上面原有的或者是底下還有一些分枝,雖然斷了,但在旁邊,我們都把位置標好,依據這去復制后面的東西。不是說我們想當然復原、隨便掛上去,我們完全是依據它出土的情況,來做后期的復原修復工作!”
宋俊榮說,僅僅把搖錢樹搭起來就花費了一整天時間:“早上8:40左右開始搭到中午,吃了個飯,也就是半個小時,然后到下午下班才完全搭好。木框架搭好以后,把主樹干放到中間才開始掛葉片,吊隱形的魚線比較麻煩,要一點一點掛,還要找角度和重力,真得是不好掛,提心吊膽的,因為太脆弱了,經過近2000年,青銅的強度肯定很低很又那么薄,在墓里頭銹蝕又那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