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9月6日消息(記者桂園)山東自貿試驗區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深耕制度創新,以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以開放聚合全球資源,一年來,濟南、青島、煙臺三大片區各項改革開放試驗取得多項突出成果。
在青島片區中德生態園,我國首個海洋基因庫(籌)就建成于此。華大基因北方中心將在這里陸續揭開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基因的神秘面紗。目前,海洋基因庫已存儲56161份樣本,累計完成816.5T測序數據產出,未來的目標是全力打造全球最大海洋聯合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育種中心,全球領先的海洋科研中心和教育中心。
在煙臺片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海洋高端裝備、智能傳感器、水下機器人、海洋大數據、海洋高端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項目在這里匯集。煙臺開發區海洋經濟發展局辦公室主任徐希水介紹,一年來,這里快速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于一體的海洋創新創業共同體,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煙臺推動片區內恒豐銀行在全國率先報批成立了海洋產業特色支行,引導創新海洋牧場保險產品,“政銀保”協同發力,在海洋牧場領域率先建立貸前、貸中和貸后“閉環管理”聯動機制,為海洋牧場快速建設、快見成效提供金融保障。自去年9月推行這項服務以來,銀行已為海裕遠洋漁業、南隍城海珍品等一批海洋牧場企業提供資金支持3.25億元。得益于資金的有力支持,煙臺片區海洋牧場建設速度明顯加速,并帶動全市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14處,占全國總數1/8,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這一案例獲農業農村部批轉全國推廣。
去年以來,為解決各類人才和中小企業創新創業起步難、融資難的瓶頸,濟南片區率先打造全國第一個人力資本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率先實現全國第一個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金融創新模式;率先建設第一家以人力資本產業為主題的產業園。這一創新性嘗試,實現了人力資本價值的量化測算,靠身價評估換取真金白銀不再是夢想。截至今年7月,平臺已為600多家企業和人才、團隊實現投融資5.2億元,由金融驅動的千億級人力資本服務產業鏈漸成雛形。
從“人力資源”到“人力資本”,一字之差反映了中國市場化深度推進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常修澤認為,“這一原發于濟南的探索,搭建起了人才與資本之間的橋梁,為濟南乃至全國創新創業開通了制度化的新通道。”人力資本服務業也被列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
在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制度創新一直是核心。抓住制度創新這個自貿試驗區發展的“棋眼”,山東收獲了一批可圈可點的創新成果。例如,黃島海關在全國口岸首創進口大宗商品智慧鑒定監管模式,將重量鑒定、抽查驗證、機構日常監管、第三方采信監管等4項職能集成優化。這一監管模式的創新成果,直接體現在效率和成本上。黃島海關查檢二處副處長徐月靜介紹,以青島港進口大宗商品為例,該模式實施后,每年可節約鑒定時間約670小時,為港口增加直接經濟效益約4000萬元。
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各片區也持續加大創新力度。煙臺片區首創投資建設項目“四書合一、三一審批”制度,審批時間壓縮3/4,支出費用減少60%。濟南片區“拿地即開工、建成即使用”審批模式改革,使費斯托濟南全球生產中心項目提前3個月投產。青島片區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控制在80個工作日以內,比全省、青島市分別壓縮20和5個工作日。
一年來,119.9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開放創新“風口”,得到一批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的青睞。從獲批到今年7月,山東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288家,實際使用外資14.4億美元,占全省的9.9%,日本東麗、英國BP石油等一批世界500強項目紛紛落戶;完成進出口2209億元,占全省的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