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25日消息(記者周洪)“到2025年,顯著提升本市生物安全應急管理、科技攻關能力,為上海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與保障。”這是7月24日正式公布的《關于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科技攻關體系與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也已進入新階段,如何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重大突發、新發傳染性疾病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為此,上海市科委與市衛健委會同市藥監局、市經信委、市教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加強應急科技攻關體系建設。上海將啟動建設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整合上海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領域的優勢單位,建立覆蓋病原學、臨床、公共衛生、信息技術、公共管理等多學科的全鏈條開放平臺。
同時,將加強病原體監測預警技術研發。意見提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開發智能溯源系統等重大疫情防控系統,實現重大新發傳染病的早期感知多點觸發預警。
意見還提出,要提升企業參與應急研發與生產的服務保障體系與能力。此外,要建立規范的科技攻關信息發布機制,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科技攻關信息,強化輿情監測和管理,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吳凡表示,應急場景下的科技攻關需要“邊研究邊應用邊轉化”,此外為了保障速度,需要多單位齊頭并進。最后,應急科技需要在應用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