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6月8日消息(記者周洪)今年4月,一名信訪人來到楊浦區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該院檢察長譚濱接待了她。她反映,自己丈夫因糾紛被故意傷害致死,家中失去了經濟來源,其獨自撫養兩個未成年子女,生活面臨急迫困難。

  譚濱對該信訪人提交的司法救助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當面向其核實家庭經濟狀況,并聯合她所在街道人大代表、居委會干部、律師等,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最終,在檢察機關的幫助下,該信訪人領取了國家司法救助金,用于兩個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

  6月8日,全國檢察機關“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新時代檢察宣傳周活動正式啟動。自2019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建立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一年來,本市檢察機關對8萬余件群眾信訪全部做到7日內程序性回復、3個月辦理答復,辦結答復率達99%。

  打通信訪“最后一公里”,回復“全程留痕”

  “辦信就是辦案、辦案成于務實”,這是上海檢察機關開展群眾信訪工作堅持的理念。檢察機關把“案結事了人和”作為檢驗辦案成效的標準,融法、理、情于信訪當事人思想疏導工作,把矛盾化解在首次信訪環節。

  全市檢察機關明確來信啟封拆閱、登記初審、分流移送、轉辦承辦、答復通報等各流程。依托全國檢察機關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對群眾通過“信、訪、網、電”等不同途徑的信訪案件,全部納入流程化管理,并在各辦案部門設信訪聯絡員,加大對移送辦理信訪案件錄入、流轉、答復和反饋的監控力度。同時,每月逐案對3個月答復到期日、答復辦理結果日和延長期限告知日等進行統計和通報。

  不同情形的信訪采取不同回復方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對于有明確聯系方式且訴求明晰的,通過手機短信或網絡系統進行回復;對于有聯系方式、需要解釋溝通的,采用當面或電話約談當事人后再行答復;對于無聯系電話但地址明確、屬于本院管轄的,在辦理決定作出后,及時聯系當事人所在的社區、派出所等基層組織,通報信訪案件辦理情況;對于年齡較大、路途較遠的來信人,采取上門走訪或遠程視頻的方式進行答復。

  信訪回復堅持“全程留痕”,做到“書面回復有憑證、電話回復有記錄、網絡回復有截圖、當面回復有筆錄”。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加持,提升工作質效,普陀區檢察院依托“智慧普檢”系統,開發“信訪件辦理”功能模塊,承辦檢察官錄入辦理結果和答復情況,強化對信訪件辦理的全流程管理。對普通的信訪案件,12309檢察服務中心的檢察官進行耐心地釋法說理,對疑難復雜的信訪案件,則啟動跨部門聯合接訪、研判會商和檢察長接訪等機制,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質效。

  重點聚焦特殊群體

  在“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中,以“事要解決”為目標,重點關注未成年人、外來務工人員和生活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積極探索“信訪事項案件化辦理”實踐,對事關信訪當事人切實利益、訴求具有合理性、已窮盡法律救濟途徑的信訪事項,作為控告自辦案件進行審查處理,采用調查核實、公開聽證、司法救助和說理性答復等多種方式,幫助群眾紓解矛盾,切實做到案結事了。

  2019年底,奉賢區檢察院接到信訪人楊某某的電話,稱其在浙江某地打工時因被查出有犯罪前科而被老板辭退,但其本人從未有犯罪行為,懷疑自己的公民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要求檢察機關盡快幫助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控告申訴檢察官通過調閱相關案卷材料發現,該區人民法院作出的一份生效刑事判決書中被告人“楊某某”與信訪人楊某某的身份信息一致。經與原審法官溝通,并協調公安機關對楊某某的指紋樣本進行鑒定,查實信訪人楊某某與該刑事判決書中“楊某某”并非同一人。

  最終,在奉賢區檢察院的積極協調下,原審人民法院出具了前述判決書中被告人身份信息系冒用他人的補充裁定文書。經聯系信訪人楊某某、在其手機停機的情況下,奉賢區檢察院“跨前一步”輾轉聯系多地公安機關,促成信訪人楊某某的錯誤身份信息更正,依法維護了外地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協同聯動,聚力攻堅息訴難

  對特殊疑難信訪、持續來信來訪等問題,市檢察院點對點對各基層檢察院進行指導,督促落實“分級負責、首辦負責”,逐案制定化解工作方案,“由人到案”解決信訪矛盾。對群眾信訪工作堅持檢察長掛帥,層層壓實責任;落實重要信訪案件聯席會議、定期向人大報告涉法涉訴信訪工作等系列新舉措;對檢察機關管轄外的訴求反映,在依法律按政策向群眾講清楚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的同時,推動其他主管機關對群眾合理訴求的解決和答復。

  在本次宣傳周活動中,上海檢察機關將組織檢察開放日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組織工作人員和社區群眾走進檢察院,聽取對“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推動這項工作常態化發展。

  6月12日上午,市檢察院、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和普陀區檢察院分管控告申訴檢察工作的檢察長將在12309檢察服務熱線,實時在線為信訪當事人解答涉法涉訴信訪、提供法律咨詢、聽取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