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15日消息(記者周洪)2020年4月15日是第五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記者采訪了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高校智庫“新時代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豐教授。陳豐教授認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導致的風險,往往對社會公眾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產生直接影響,因而重大公共衛生風險首先擴散至社會領域,產生社會恐慌等風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恐慌和社會焦慮。非典、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一方面病毒不僅具有較強傳染性,而且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人傳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針對性藥物醫治而產生一定的病死率,因此必然引起社會公眾的恐慌心理。疫情防控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實消息甚至謠言,盡管政府加強了輿論引導和正面宣傳,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關于疫情的信息,往往令公眾真偽莫辨,反而可能引發強烈刺激、焦慮、憂郁、恐慌等對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二是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疫情的暴發,迫使政府采取嚴格的管控措施,包括交通限制、小區封閉、居家隔離等,社會公眾的出行、交往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居住小區的封閉管理,容易導致部分小區居民與社區工作人員產生沖突。一些地方為防控疫情,采取封村封路、阻斷交通的“硬核”方式,對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農事活動、物資運輸以及農民工返崗都帶來了不便。

  三是與疫情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一些不法分子在疫情期間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不僅擾亂的市場秩序,而且引起社會公眾的搶購行為,造成社會恐慌心理。不僅如此,借疫情進行詐騙也成為犯罪分子的常用手段。

  四是對公眾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身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暴發時期,人們每天面對外界的各種各樣消息,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和恐懼心理。從群體看,老年人和青少年受影響相對較大,前者體質較弱,為易感人群,自然對傳染性強的疾病心存恐懼;后者因疫情受到很多限制,如同伴交流互動減少、戶外活動減少,長時間悶在家里而使得心理出現煩躁、焦慮等現象。

  針對這些現象,陳豐教授建議,確保社會面的穩定,人心就會穩定,社會安全、國家安全就有了保障,為此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通過報紙、電視、網站,以及官微、公眾號等,對于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務群體,堅守崗位的公安警察和社區工作者等,加大宣傳力度,更好地弘揚社會正能量,堅定全國上下一心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對于惡意傳播謠言者,應從嚴從快處理,堅決遏制惡意謠言的傳播與擴散。

  第二,加強涉疫情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排查調處小區封閉管理過程中的矛盾糾紛,有效防止發生重大不穩定因素。

  第三,加大對各類涉疫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公安機關等部門對防控疫情過程中出現的哄抬口罩等防護物資、利用疫情實施詐騙的行為,及時加以處置,形成威懾力。

  第四,采取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進行心理疏導,鼓勵高校、社會工作機構等組建防疫心理援助團隊,開通心理疏導服務熱線,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人群,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