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3月29日消息(記者鄭澍 陳越)29日,記者從廣州市第59場疫情防控通氣會上獲悉,廣州地區共有26項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136項項目獲201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據了解,廣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中的排名從2017年的63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21位,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新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居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7年的約357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1273億元。兩個月前公布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廣州地區共有26項項目獲獎,占全省的52%,同比增長23.8%,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牽頭完成的10項獲獎項目,廣州地區占9項,包攬了廣東省牽頭完成的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

  與此同時,在3月25日頒發的201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地區獲獎136項,占總獎項數179項的76%,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梁加寧介紹,其中2名突出貢獻獎得主全部來自廣州地區,分別是華南理工大學王迎軍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主任張偲院士,還有4名科技合作獎得主同樣全部來自廣州地區的合作項目。廣州地區獲得一等獎43項,占比86%;獲得自然科學獎20項,占比為83.3%;技術發明獎10項,占比71.4%;科技進步獎100項,占比74.1%,共有116項成果由廣州市企事業單位牽頭完成。

  “生物醫藥、海洋、先進制造等領域獲獎成果亮點紛呈。”梁加寧在通氣會上表示,廣州地區科研單位正在不斷加大技術攻關和成果開發的開放度,在130項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有103項以合作方式完成,占總獲獎數的近八成,廣州的技術輻射帶動作用正在不斷提高。據悉,在廣州地區的獲獎項目中,有100項與廣州重點發展產業高度關聯,占比76.9%。

  此外,梁加寧認為,廣州科技創新工作注重發揮科研資源集聚效應以及注重協同創新。他說,廣州一直堅持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全鏈條的創新發展規律,同時,廣州通過“大學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頂尖創新人才,體現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科技資源集聚方面的優勢。對于協同創新方面,梁加寧告訴記者,從科研鏈條到產業鏈條的協同創新,是廣州此次領跑廣東省科技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他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廣州科技力量積極應戰,尤其在生物制藥產業,從實驗室、醫院到企業都顯示了硬核的實力,這種實力來源于前瞻性的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