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人員在黨旗下合影(央廣網發 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供圖)
央廣網杭州2月16日消息(記者魏煒 通訊員高宇)“說實在的,人心都是肉長的,他們為我們站崗,我們非常感激!他們都有家人,為了我們的安全,卻為我們站崗保衛平安與安全,真的太感謝了!”近日,江干區凱旋街道金秋花園社區收到了一封社區居民送來的感謝信。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張紙,但滿滿紙面的文字勝過千言萬語,這是居民群眾對社區工作的認可和肯定。這一份心意被分享在社區工作群中,讓身在“前方”和“后方”的大家都備受鼓舞。
社區居民送來的感謝信(央廣網發 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供圖)
把舵:升級管控,把好“入口關”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一線,只有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才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金秋花園社區共有住戶2620戶,12個相對獨立的小區、206間沿街店面、24家轄區單位……這一串數據,意味著社區工作人員在這場防控工作中所承擔的壓力。
“社區開放式小區多、門崗多、出租戶多,這對人員管控確實是一個隱患”。面對這些現實的問題,社區書記陶小明第一時間采取封閉式管理的辦法,將原有的12個出入口減少到了7個,既節約了工作力量又降低了失管風險。
“小區物業和居民也是防控工作中的堅實力量。”陶小明介紹,社區推行網格化管控,依托物業、業委會、黨員志愿者分片入戶走訪、電話跟蹤,地毯式開展疫情排查登記,全天候了解掌握轄區流動人員情況。一天下來,平均每名社工的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而58歲的陶小明總是帶頭在小區、市場、超市、企業、商戶等疫情防控一線奔忙著。
社區工作人員開會討論社區防控工作(央廣網發 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供圖)
變陣:精準定崗,升級“云防控”
2月6日,一名到過社區服務中心的居民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感染者。同日,陶小明與6名社工作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被送往集中醫學觀察點,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4天”內,他無法領導社區工作,沒有“領頭雁”,僅剩的3名社工要如何應對接下來嚴峻的挑戰?他絲毫沒有想過自己也有被感染的風險,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尋求破解辦法。
進入集中觀察點的第一天,陶小明立刻制定新的“作戰計劃”,即“1+3+7+N”的前臺+后臺指揮防控機制。由他任總指揮,3名在社區的社工組成行動隊分片區負責巡查、服務等具體工作,7名觀測點內的社工組成聯絡組,負責轉接社區電話、人員排查、溝通聯絡,N名街道“雙聯”機關干部、綜管力量則補充到各卡口和居家觀察點彌補人手不足。
“新的隊伍組建起來,關鍵還要形成統一的工作標準。”陶小明制定的第二項計劃就是每天9點云例會制。“指揮部”所有成員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在線視頻,在群里共同討論問題、共商解決對策。每天外地返杭人員新增多少?解除隔離多少?哪個點位工作不規范?即使身在“指揮部”,每一項工作陶小明都親自協調、親自調度,每一項數據他都了如指掌。
針對卡口管理人員和巡查人員流動性大工作標準不一致的問題,陶小明還制定了第三個計劃,就是設計了一套小區門和居家門管理標準化流程,并以導圖的形式貼在每一個卡口處,確保每一個工作人員嚴格執行。
“我很好,只不過換一種方式,換一個地方,繼續工作,繼續戰斗,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勇敢的斗士。”隔離中的社工壽竹青在朋友圈發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這樣的“1+3+7+N”的周密指揮防控體系無疑給所有社工減輕心理負擔,也讓社區居民吃了顆“定心丸”。
社區工作人員張貼疫情防控知識(央廣網發 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供圖)
聯盟:同心共建,撬動“大資源”
隨著返杭人員增加、防控不斷升級,3名社工每天要對小區定期巡查,為觀察戶、獨居老人送餐、配藥,安排居民就醫,穩定居民情緒,處理突發事件等等,社區需要多方力量來支持。這個時候,陶小明想到了“金色港灣”的共建伙伴。“金色港灣”是2007年金秋花園社區與浙江省農業廳、林業局、預備役師等24家“凱聯盟·同心圓”共建單位建立的區域黨建工作機制,通過“組織共建、事務共商、活動共通、黨員共管”,推動了區域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效果,和如期預料得一樣。陶小明介紹到,自防疫工作啟動以來,多個轄區單位積極響應社區黨委號召,向社區贈送口罩、消毒器材、護目鏡、消毒液等物資。省林業局、省農業農村廳,江干區“周三訪談夜”組團單位區商務局等共建單位積極組織在職黨員參與社區防控工作。在黨建引領下,“同心圓”單位資源共享、多方發力、綜合協調,用“小”社區來撬動“大”單位,由“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合作”,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超乎想象的作用。
“這次疫情發展得很快,擔心再所難免,但我們采取了很多嚴格有效的防控舉措,居民也都很支持我們,相信拐點很快就會到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陶小明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