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12月26日消息記者姜文婧 通訊員劉毅 劉凱)12月26日,黔常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武陵山貧困地區增添了一條黃金運輸通道。未來幾年內,這條高鐵還將與目前在建的張吉懷、常益長兩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連接,將促進渝鄂湘邊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速武陵山特困地區群眾脫貧進程。  

黔張常鐵路開通運營后首趟列車開行至常德站(央廣網發 通訊員 李悅 靖如潔供圖

  黔常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渝(重慶)—長(長沙)—廈(廈門)主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線建設里程336.3公里,為I級雙線客貨共線鐵路,運輸能力為貨運3000萬噸/年、客運2900萬人次/年。

  黔常鐵路自重慶黔江站引出東行,沿途經重慶市黔江區,湖北恩施州咸豐縣、來鳳縣,湖南湘西州龍山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永定區,在張家界市與焦柳鐵路銜接,向東經常德市桃源縣后至終點常德市,在常德市與石長鐵路接軌,途經2省1市11個縣(區)43個鄉鎮。

  黔常鐵路所貫穿的湘西北、鄂西南、渝東南三省市交界地帶位于武陵山區腹地,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少數民族集聚地區,風景秀麗,礦產資源豐富。由于工業基礎薄弱,交通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一度滯后。

  在渝鄂湘邊區群眾的期盼中,2014年12月黔常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黔常鐵路沿線地質構造復雜,可溶巖、溶洞、落水洞廣范分布,地下暗河系統復雜多變,全線共有橋梁196座,隧道104座,正線橋隧比達78.9%,是典型的山區鐵路。同時,沿線自然保護區、國家及省級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地較多,對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的要求極高。

  面對困難和挑戰,黔張常鐵路公司帶領參建單位3萬余名鐵路建設者攻堅克難,嚴把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監管關。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確保了黔常鐵路按期高質量開通。

  黔常鐵路開通后,結束了渝鄂湘交界處不通高鐵的歷史,從長沙坐動車到張家界只需要2小時40分,較原來最快的普速火車縮短了近2個小時的時間。黔常鐵路從根本上改善武陵山區落后的交通狀況,進而打破武陵山屏障的阻隔,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大大加快山區人民的脫貧致富步伐。

  湖南桑植縣歷來有種植獼猴桃的傳統,但是因為交通不便,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黔常鐵路開通后,香甜可口的桑植獼猴桃將隨著鐵路走向沿線全國各地。目前,桑植縣政府有關部門鼓勵山區農民種植獼猴桃,并積極與鐵路沿線的常德、益陽和長沙有關企業聯系,建立銷售渠道,全力打響獼猴桃品牌效應,讓“山貨”出山,讓山區群眾早日脫貧。

  “黔常鐵路可以說是脫貧致富線,一方面打通了貧困勞動力的外出務工的出行線路,解決了就業扶貧的問題;另一方面打通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線路,解決了產業扶貧的問題。”桑植縣副縣長袁宏衛說。

  此外,黔常鐵路被稱為“湖南最美鐵路”:從巍峨的武陵山脈向秀麗的洞庭水鄉延伸,途經烏江、沅江、酉水河、阿蓬江、資水等主要河流;途經3000多個大小石峰;途經張家界景區、阿蓬江沿江帶的芭拉胡4A景區、濯水5A景區、龍山里耶古城等眾多景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黔張常鐵路公司副總經理李永才介紹:“為了讓鐵路建設與當地文化達到高度融合,黔常鐵路在最初的設計規劃上,就考慮了在各鐵路站點融入革命歷史、民族文化等重要因素。比如張家界西站的設計造型主要是山巒疊翠,整個站房設計和當地的山型山勢遙相呼應。桃源站為了體現桃花源的意境,是目前所建成高鐵車站里唯一一個不對稱結構的造型,在內部裝修裝飾方面也考慮了桃花花瓣的元素。”獨具匠心的文化設計不僅使站點美觀舒適,還讓每一個站成了流動的文化長廊,成了當地的一扇文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