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2月3日消息(記者張晶 通訊員黃超芬)記者近日從湖北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獲悉,《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湖北卷》(以下稱《大系》)中“咸寧長歌”和“夷陵長歌”兩卷按照每卷100萬字的規模,經編纂、審定,基本定稿。兩卷分別收錄咸寧現存民間敘事長歌近100部、夷陵長歌160余部。

  上世紀學術界曾有“漢族無史詩”的論斷,認為漢民族沒有長篇的敘事詩產生和保留下來。20世紀50年代初,民間文藝工作者在湖北崇陽、蒲圻(今赤壁)一帶搜集了漢族長篇敘事詩《雙合蓮》《鐘九鬧漕》,咸寧長歌就此進入學界視野。原咸寧市民協主席萬立煌介紹,咸寧長歌產生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目前可以確定的咸寧長歌早期作品為通山的《小櫻桃》(約公元1788年),崇陽的《雙合蓮》(約公元1850年)。咸寧長歌用山歌(主要是五句子山歌)唱的民間故事絕大部分發生在當地。《雙合蓮》是講述胡三保與鄭秀英反抗封建勢力、爭取婚姻自由的長篇敘事詩;《鐘九鬧漕》是以鐘人杰抗糧起義事件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

  據介紹,咸寧民歌中的“山鼓”是民歌套曲,在插秧等勞作過程中伴隨勞動開展演唱,一人唱,眾人和。咸寧有民間歌會,“一河兩岸對歌”、屋內“賽歌堂”、野外“擂臺賽”、演出廣場“表演賽”等等。孝歌等坐堂歌,則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由歌師、歌手共同或單獨演唱。長歌以敘事為主,演唱中冠以“五更”“十二時辰”“十二月”“十想”“十繡”“十嘆”“十恨”“十怪”“十罵”等標題的,均為敘事中的抒情唱段。其中,“五更”有“單五更”“雙五更”之分;“十想”有“單十想”“雙十想”之分;“說私情”有“單私情”“雙私情”之分;逢“雙”即為對唱。咸寧長歌呈現出敘事與抒情并重的特征,在講述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婚姻自由時,常會加上一個道德教化的尾巴。

  夷陵長歌的主要搜集整理者張定虎介紹,《大系》收錄的夷陵民間敘事長歌,大多產生于明末清初。夷陵長歌以霧渡河民間敘事長歌為主,主要用于喪葬打喪鼓等場合,涵蓋有神話傳說故事、佛道故事、公案故事等。夷陵地處鄂渝水陸交通要道,民間文化交流便利,從題材來看,堪稱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游)民間敘事長歌的富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