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1月21日消息(記者雷愷)陜西省扶貧辦與陜西省政府新聞辦今天(11月21日)共同舉辦新聞發布會,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藺全鎖介紹說,陜西把健康扶貧作為衛生健康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務、重點民生工程和重要發展機遇,以基本醫療有保障為目標,一手抓精準施治減存量、一手抓疾病預防控增量,健康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因病致貧戶較2016年減少13.83萬戶,為全省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施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三年提升計劃。2019年中省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80%投向貧困縣。安排專項資金230萬元,專項培訓11個深度貧困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醫藥人才616人;投入500萬元,在20個貧困縣中醫醫院建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特殊作用,實現了全省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全覆蓋。爭取中央轉移支付縣醫院、中醫院、婦保院、疾控機構等建設項目65個、專項資金18.63億元,其中深度貧困縣占到1/4以上。按照填平補齊原則,新建改擴建標準化村衛生室4961個。省財政投資9000多萬元,所有市縣全部建成了新生兒救治中心和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采取招聘、培養、引進等綜合措施,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為縣及縣以下定向招聘醫學類本科生項目,將貧困縣鄉鎮衛生院招聘學歷條件放寬到大專,省上給每人一次性補助安家費3萬元,共招聘1.2萬余人,其中20%分配到鄉鎮衛生院。為貧困縣招聘訂單定向醫學類本科生750人,全科醫生特崗計劃2600人,三年共補充村醫2032人。強化基層醫療人才培訓,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累計培訓基層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000余人,適宜技術推廣受到貧困地區普遍歡迎。
著力減存量,在分類救治上下功夫。對罹患胃癌、兒童先心病等25種大病的貧困患者,確定定點醫院,以縣醫院救治為主,對口幫扶醫院和醫聯體派駐專家指導救治,已規范救治6.04萬人,救治率99.16%;實施“光明扶貧工程”,免費救治貧困白內障患者9355人;對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嚴重精神障礙等4種慢病患者進行重點管理,對腦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重型老慢支、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6種慢病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已簽約服務慢病貧困人口63.3萬人,48.53萬戶。
落實財政資助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和大病保險政策,省財政按照每人45元定額補貼,市縣補貼標準由市縣自行確定,剩余部分由貧困人口自己繳納,確保貧困人口100%參加新農合和大病保險。3年來省財政共撥付2.98億元,補貼308.24萬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建立完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傾斜政策,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覆蓋。實行貧困人口縣域內定點醫院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3年來,共救治貧困患者59.47萬人,貧困人口住院醫療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到了80%以上。
在疾病預防上下功夫。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37個省級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健康陜西建設工作委員會,聘請150名專家成立8個省級指導專家組;大力推進健康社區、健康村莊、健康機關、健康醫院、健康學校、健康企業、健康家庭等8類健康細胞示范建設,全省3540個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村莊和3萬個家庭開展了省級健康細胞示范建設工作。建設國家和省級健康促進縣區31個。對近十年來發病率居前10位的重點傳染病,實行專病專防,加強源頭管控,重點傳染病發病率下降50%以上。省政府印發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行動方案,省財政安排專款,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對5.8萬例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重癥患者進行了救治。從今年8月1日起,省財政每年撥付1.8億元,對全省所有孕產婦免費開展出生缺陷檢(篩)查,有效減少因新生兒出生缺陷致貧返貧現象。
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陜西省健康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通報表揚為“健康扶貧工作表現突出地區”。在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扶貧辦、國家醫保局聯合召開的全國健康扶貧工作會上,陜西省衛生健康委作為全國省級衛生健康系統的唯一代表作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