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寧波6月7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端午節到了,一場包粽子大賽在寧波市鄞州區邱隘鎮回龍村文化禮堂上演。來自邱隘鎮19個村(社區)的巧婦、廚娘來了一場大比拼。包粽子看起來簡單:一片粽葉做成漏斗狀,放進糯米、紅棗,包嚴,再用細線纏繞勒緊,就可以入鍋了。但高手過招,講究速度,更求質量。粽子的形狀、大小都有講究,正所謂“秀外慧中”。
臺上比的正酣,臺下的小觀眾也沒閑著,他們三五成群圍在志愿者身邊,看的入神,也躍躍欲試想大顯身手。讓小孩子來觀摩學習,主辦方可謂用心良苦。“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碰這些老手藝了,祖宗留下來的‘老底子’都快失傳了,我們想盡可能地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和手藝。”邱隘鎮一位文化工作者表現出對文化傳承的擔憂。
正是這樣的擔憂越來越多,讓浙江寧波的農村文化禮堂里,傳統文化相關的展覽展示、表演、培訓活動越來越豐富。如今,給鄉村文化禮堂貼上農村人的“精神坐標”“文化陣地”的標簽一點都不為過。邱隘鎮回龍村的文化禮堂就是這萬千“文化陣地”中的佼佼者。
文化禮堂都能做什么?起初決策中心中自然有定義,但在不斷的發展實踐中,智慧的人們賦予了文化禮堂更多的內涵。回龍村是城郊村,周邊工廠林立,外來常住人口有15000人,跟戶籍居民的比例幾乎達到了10:1。回龍村的文化禮堂不僅要服務好本地村民,更要讓“新村民”享受“文化紅利”。
回龍村的文化禮堂在寧波市來說并不算大,有2000多平方米,但它功能之豐富在寧波甚至浙江省都是首屈一指的。禮堂是一個教育、閱讀、歌舞、書法、健身等文娛活動的“大舞臺”,村民們可以就近就便享受到各類文化健身服務。每年組織氣排球賽、羽毛球賽、舞蹈大賽等;“新春祈福”“元宵晚會”“中秋賞月”“重陽敬老”等傳統節慶更是文化禮堂的保留節目;“七一”黨建、新兵入伍、兒童開蒙等“鄉村新禮”深入人心,“村民說事廳”每周組織一次“周六圓桌會議”,進行道德評議、村事通氣等,發揮著“零距離零隔閡”交流的功能。
“文化禮堂不能局限于紅白喜事、辦酒席、唱老戲,這個理念要翻新。”回龍村黨支部書記董海浩對鄉村文化禮堂內涵的理解不可謂不深刻。“我覺得應該是黨員的元素、志愿者的元素、還有一個老年人的娛樂文化、年輕人的元素要帶進來,因為我們的文化禮堂不能光光看一個方面,所有的年齡段適合到文化禮堂來,就是文化禮堂要門常開,人常進,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禮堂。”
名氣大了,自然來的人就多了,如今回龍村文化禮堂已經輻射邱隘鎮近30萬群眾。這么龐大的群體如何管理?董海浩帶領村里一班人決定走“社會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路子。
回龍村引進專業文化企業,運營文化禮堂里的健身房和游泳館。企業還打包了整個文化禮堂設施及環境的維護。為確保公益性,村委會和文化禮堂理事會實施項目控制和價格控制,除游泳池和健身房外,所有場地都向村民免費開放,兩個托管場地的消費卡也對村民打七折出售。同時,大量引入志愿者管理、運營文化禮堂。志愿者的服務積分可兌換健身場館、游泳池的消費卡,這一舉措也讓回龍村的志愿服務日趨完善。
傳承文化,凝聚人心,小小的文化禮堂完成了它的最初使命,村干部開展工作自然水到渠成。村第一書記劉鈺杰剛剛到任,就給新老回龍人寫了三封。“第一封信是我們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希望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讓新老回龍人一起來參與垃圾分類;第二封信是寫給新回龍人的,這封信的內容主要是我們表明我們的態度,非常歡迎新回龍人到我們回龍村來,我們都是一視同仁的對待;第三封信是請我們的群眾,對我們本村的黨員在遵紀守法等各種各樣工作里面的示范帶頭作用,做得怎么樣,然后你對這個黨員的意見建議怎么樣,都可以大膽的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