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8日消息(記者樊承志)源于青海阿尼瑪卿山脈支系的大渡河,呈羽毛狀續散開去澤被四野,在流經“情歌的故鄉”易名康定河。在杜鵑花盛開的五月,我們的越野車從成都西南方位的雅安市緩緩攀上盆地的沿口,進入青藏高原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沿著鐵路人“十年磨一劍”藍圖的指引一路向西,在“世外桃源”般的升航村,記者從歲月變遷中的點點滴滴,觸摸著農家人的辛勞付出與收獲的幸福。
觀念,總在年輪里盡情掙扎
康定河又名瓦斯溝河,歡騰的河水在山澗中流經清幽的升航村。村外的老公路,是十八軍將士們一鑿一釬一錘的記憶,艱辛和血汗就融入在那些蹉跎歲月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公路,無法掩飾一車一人一景帶來的喜悅,灣里的農戶退房退地,筑路大軍安營扎寨,施工機器的轟鳴聲讓峽谷不再寂寞。
就在這個春天,鐵路探路者似乎也相中了瓦斯溝的這個河灣。越野車駛過跨河小橋,便無了用武之地,小伙伴們跟著中鐵二院的測繪隊員徒步上山去探點,我選擇進村入戶探個究竟,一方小院的門框上釘著“升航村”三個字的小牌,兩位婦女坐在屋檐下的長沙發上,他們的服飾讓我稍有遲疑:“你們是藏族人家?”中年婦女起身說:“就是的!”。
雙手合十,互致問候!
記者與胥麗一家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圖)
院里的一男兩女放下手中的活,沙發上的中年婦女體態豐滿底氣足:“你們是工程上的人?”我笑而未答,她指著一旁的小女子:“我家小女子是大學生,你們單位要不要?”語氣中透著自豪:“你聽不聽得懂我的話哦?”順著她的話我故意說:“聽不懂哦”,結果惹出一院子的笑聲。干活兒的圓臉婦女,穿著毛邊牛仔短褲的女子是母女倆,沙發上的老嫗是小女子的外婆,為小女子要工作的是舅媽,記者向老人家請安:“老人家多大歲數了?”老嫗盯著我微笑,快人快語的舅媽說:“今年86歲了,她聽不懂你的話哦!贝蠹矣中α恕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諾大的青藏高原,西藏的大部分人說衛藏語,西藏昌都人和青海玉樹人說康巴語,青海其余大部和甘肅甘南、云南迪慶人講安多語,三種方言又與川普、青普、甘普和滇普話相融合,即使在以康巴語為主的甘孜藏區,不同區域也還保留著屬于自己的“地角話”,極富地方特色的“多合一”語言就是這樣釀出的。
知足、快樂、敞亮、堅毅,沉淀在高原人的雙眸里。
三層小樓房立在狹小而緊湊的院里,一問一答中盤點著女主人的家產,房有11間,地有3畝,被政府征去9分,地里種著的雪山大豆和果蔬,家養的豬和雞,采摘的野菜和野果,是組成田園的一部分。人與人總喜歡比,農家人引以為豪的是空氣好、水好、食物好、娃子們的身體好。勤勞勤儉的倆口子,是撐起一家子幸福安康的擎天柱,再加上政府的持續幫扶,過上溫飽和手頭有點閑錢的日子,對多數農家而言已不在話下。
閑話的時光,是喘口氣歇歇腳的機會。謝過胥麗一家人,他們也起身繼續干活了。舅媽似乎看出了點啥追問了我一句:“你不是工程上的人吧?”“我是記者哦”,“哦,那給我家的小女子一定介紹個工作哈!”。我對小女子說:“你舅媽對你可真好!”,笑聲又飛出了庭院。
幸福,在勤勞者的手心里孕育
瓦斯溝的山谷里最不缺的就是輪回的花花草草,可農家人依舊喜歡親手栽種幾枝小草小花,他們在廢棄的半截桶里裝滿泥土,或撒種菜種、或插上莖子,擺在墻邊,排在墻頭上,任憑風吹日曬,不起眼的那株綠意和花朵總是喜在農家人的心頭上。
庭院墻上的花花草草(央廣網記者 樊承志 攝)
告別胥麗家,沿著水泥村道往村里走,路邊的仨閑人也把我當成了工程上的人:“是不是要修鐵路哦,會不會從我們村里過哦?”問話的謝老漢身子骨硬朗,陪在身傍的老伴手里攥著一把核桃絮,說兒子兒媳外出打工去了,他們照看上學的倆孫子。我順著他們的話:“高速公路、川藏鐵路通了好不好?”謝老漢搶答:“好啊,當然好了,對我們康定,對我們甘孜肯定好!”。覺悟、困惑、抱怨基于一身:“可對我們還看不到有啥子好處,你們的工地上也不要我們!鞭r家人是務實的,他們的心里明鏡似的,沒有兩把刷子,給個活也接不住。
“村主任在村里嗎?”運氣真好,一瘦一胖朝我們走來的倆人中,瘦點的那位就是村長。升航村,位于康定縣郊,村主任湯春元介紹,村里有160戶人家527口人,18歲至55歲的人占2/3。在深山峽谷里這已是大村莊了。村主任介紹,為了幸福的生活,外出打工的努力掙錢,在家的老人也閑不住,接送孩子上學、挖野菜、喂肥豬、養山雞、打掃庭院,愜意、滿足、幸福的日子中,也有憂愁與煩惱。
“沒有文化寸步難行”,年輕人外出謀生,孩子留在家里讀書,既是升航村的現狀,也是近10余年來農牧區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政府通過免費教育,通過多種獎勵,確保每一個孩子有學上,對極少部分拒絕送孩子上學的“老頑固”不惜施以懲罰。
觀念總在掙扎中被年輪吸納又擠出。正如胥麗的外婆,對新生活已渾然不知,父母和舅媽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而胥麗卻早已愉快地接納和融入了現實生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胥麗和弟弟的生活方式注定與父輩們不同。
路網,讓人們走向遙遠的天際
康定,青藏高原上的情歌之鄉。
沉淀在甘孜人骨子里的一絲自豪是:“康定是一個出美女的地方”。美女的代言人叫朵洛,人稱“松光西施”。相傳,朵洛賣松光的叫賣聲,總能讓街市上的人們放緩腳步,套用一句時髦話叫回頭率。松光是松樹擠出的“疤”,不起眼的樹疤卻是上蒼賜于山里人家的明燈。
《康定情歌》,注定是一張金字品牌。
松光終被燈泡取而代之,松光西施的故事卻代代相傳。七十多年前,一位馬夫哼唱的《溜溜調》律調擦出了一位音樂人的靈感,創作的那首《跑馬溜溜的山上》唱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鑲嵌在折多山上的四個白色大字“康定情歌”,總能泛起人們心田里的漣漪,讓多少人走進張大哥和李大姐的童話世界:“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門,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會當溜溜的家來會為溜溜的人”。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的一座新城市,藏語稱康定為“打煎爐”或“打箭爐”,簡稱爐城。先人們憑借經驗和意念相中的這塊風水寶地,在一代代人的磨礪中,開辟打造出“川藏咽喉”和“茶馬古道”重鎮。今非昔比,如今在已有13萬人口的康定新城,貿易的繁華早已覆蓋了久遠的歷史,沉淀的精華和創新的工藝珍品,走出青藏高原走出國門,“立體交通網”功不可沒,位于海拔4280米的康定機場,延伸的川藏公路、國道、省道、州縣鄉道、旅游道路和林區公路構成了區域路網,加上接續覆蓋的“網生活”,以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引導著人們融入新生活,2018年,康定成為“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一個個夢想,一個個果實,在甘孜人的雙手里成為現實。
康定新城一角(央廣網記者 樊承志 攝)
在深山峽谷流淌的康定河、雅拉河內側的河畔谷地上,康定老城日益擁擠,智慧的人們又在老城以東的折多河內側,打造出了一座康定新城區。老城區,承載著甘孜人的前世今生。新城區,以開放與包容、活力與創新的精神,融合出一座高原新城。茶馬古道、鍋莊文化、木雅藏戲,以及“四月八”國際轉山會,滋養著這片高原厚土和祖祖輩輩在這里繁衍生息的高原人。
對了,如果您有機會去瓦斯溝的農家喝杯茶歇歇腳,好客的主人一定會給您講一個“巨蟒吃水”的故事:瓦斯溝里有座“觀音巖”,外來的客人在巖崖中能看到一條深顏色的粗線條,瓦斯溝的人會告訴你,這是一條成精千年的巨蟒。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巨蟒每年都要吞噬一對童男童女。一位外來的鐵匠傾聽百姓的哭訴后,想出了造爐化鐵汁的計策。翌年,當這條巨蟒再度進村禍害百姓時,勇敢的鐵匠在村民的配合下,將一爐融化了的鐵水倒進了巨蟒的口中,受驚的巨蟒忙不迭地翻滾下達杠山崖的河中吸水止痛,正在此時,云游中的觀音菩薩揮手移來一座山,將殘害人間的巨蟒壓在了巖石中。
個體的生命體短暫而脆弱,唯有口口相傳的故事,寄托著人類的希望,承載著人類的感恩之情。站在升航村,越過天際線,我向村里的人打聽那些山的名字,他們告訴我,東山叫仰天窩,南山叫獅子山,西山叫紅白流山,遺憾的是,北山的名字人們遺忘了。
立體交通,這一在記者看來同樣具有生命價值的載體,承擔著放大和壓縮時空的超級能量,“四時之中,更迭見之”,在地球村里,物與物,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是夢想空間卻在同步放大著。從這里,我們似乎再次看到了文化“天路”走向遙遠的天際。
在升航,我們感受康巴文化的博大,在升航,我們感悟幸福所在。再見,升航村!錯落筑起的房屋,補丁式的地塊,掩映在大山深處,放眼望去,生機勃勃。川藏鐵路,這一條穿越青藏高原的“天路”風景線彷佛已經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