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寧波市海曙區社區居民正在就社區事務開展討論(央廣網發 續大治 攝)
央廣網寧波3月25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通訊員續大治)近日,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入圍項目在北京正式揭曉,寧波有兩個項目上榜,分別是該市鄞州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局)申報的“非接觸性”執法項目和海曙區委、區政府申報的“開放空間”創建基層民主協商項目。其中,由寧波市海曙區委、區政府申報的“開放空間”創建基層民主協商項目實施6年,讓群眾真正參與到了社會治理中來。
3月21日,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白云街道白云莊社區活動室里,10余位居民正在就社區微景觀改造展開討論,這是海曙區的“開放空間”基層民主協商,這種由社區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模式已經扎扎實實開展了六年。
“以前,社區也有采取黨員代表或居民代表議事的形式,雖然解決了一些共性問題,但有時會因為議事代表和議題利益關聯度不高,很難聽到群眾的真實訴求,甚至出現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現象。”寧波市海曙區民政局副局長吳鶴立說,“開放空間”顧名思義,以其“議事范圍不受限、參與對象不受限,議事形式不受限”為主要原則,廣泛吸引社區中各類人群和多方主體參與,讓有利益關系的相關方聚在一起,通過群策群力商量達成共識。
在試點基礎上,海曙區于2013年5月起在全區將這項經驗試點并推廣,到如今,一“紅”就是整整6年。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海曙區還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包括提出議題、小組討論、達成共識、制定行動計劃等6個環節和13條議事規則。居民事由居民提出、商議、辦理、監督。
在群眾眼里,“開放空間”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如地處中心城區繁華地段的蒼水社區屠園小區,居民因停車問題時常與物業、保安、車主、大廈工作人員發生糾紛,前期運用常規方法一直無法解決,社區為此也傷透了腦筋。后來社區牽頭運用“開放空間”模式多次召集各方參加、商討可行性方案,最終達成錯時停車的共識,讓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2019年3月21日,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與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組委會共同發布了首屆(2018-2019)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23個入圍項目名單公示,寧波市海曙區委、區政府申報的《“開放空間”創建基層民主協商》項目位列其中。組委會認為“開放空間”作為基層民主協商的一項重要工作機制,相比其他地區起步更早、覆蓋面更廣、系統性更強,同時以標準化為切入點,明確以“社會協商”為核心形式,構建起相對完整、多層次的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實現了理念創新。
據統計,海曙區“開放空間”民主議事模式運行6年來,各社區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7864余項,通過“開放空間”解決辦結難題7472項,居民滿意度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