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2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云)上海市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暨頒證揭牌儀式今天(20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舉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寅為漕河涇、奉賢綜合保稅區揭牌并發表講話。
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批準設立14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其中上海地區先后設立了5類10個特殊監管區域,目前總驗收面積38.786平方公里。2018年,上海地區特殊監管區域共完成進出口總額1874.5億美元,同比增長6.0%,占上海外貿進出口28.0%;實現工業總產值2601.5億元,占全國特殊監管區域總量11%;完成商品銷售額18864億元,占全國特殊監管區域總量52%;完成物流企業經營收入1638億元,占全國特殊監管區域總量51%。
據了解,2018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漕河涇、奉賢兩個綜保區轉型,成為上海首批獲準轉型的特殊監管區域。作為我國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特殊監管區域,漕河涇綜合保稅區已形成獨特的產業集群,匯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項目和品牌企業,英業達、美敦力等世界500強企業在此落戶,區內第三方物流、高端制造、檢測維修、科創研發等產業的集聚效應顯現。奉賢綜合保稅區已形成了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保稅物流四大主導產業,將引進一批化妝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企業,率先在全國打造美麗健康主導產業集群。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從誕生到發展,一直是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和改革創新的最前沿。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平臺,對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外商投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上海作為踐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促進特殊監管區域升級、打造高水平開放新平臺,是配合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新體制的客觀要求,也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承接實施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出口加工的傳統比較優勢已發生轉化,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和高附加值服務業集聚同步進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是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上海全力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合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有力推手。
漕河涇、奉賢綜合保稅區的轉型揭牌,是上海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建設“五個中心”,打響“四大品牌”的重要載體。下一步,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在用好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制定貫徹具有本市特殊監管區域特點的實施意見,打好各方面政策配套的“組合拳”,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水平,特別是優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確保上海特殊監管區域的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