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月11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穗宣)2018年12月30日,經中央編委備案通過、廣東省委省政府批復《廣州市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2019年1月9日,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召開,廣州市機構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機構改革后,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53個。黨委機構16個,其中,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5個。政府工作部門37個。
據介紹,方案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嚴格對標《廣東省機構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機構改革總體部署、調整優化市級黨政機構和職能、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和組織實施4個部分。
第一,在完善市委機構職能方面,主要推進以下改革
一是組建市監察委員會。落實中央關于深化監察體制改革的部署,將市監察局、市預防腐敗局的職責,以及市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反腐敗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監察委員會,同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
二是加強和優化市委議事協調機構。在主要戰線、重點領域組建市委議事協調機構,將有關議事協調機構名稱改為委員會,將其辦事機構有些作為市委工作機關設置,有些設在黨政部門,加強黨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市委審計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市審計局;將市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其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組建市委國家安全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市委辦公廳;組建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其辦公室設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將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市司法局;組建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其辦公室作為市委工作機關,對外加掛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市民防辦公室)牌子;將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改為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其辦公室作為市委工作機關,對外加掛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牌子;將市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其辦公室作為市委工作機關,與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市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合署辦公;將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改為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調整優化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領導體制。。
三是加強市委職能部門的統一歸口協調管理職能。方案對應中央和省機構設置和要求,突出核心職能、整合相近職能、充實協調職能,調整黨政機關設置和職能配置。市委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統一管理市委編辦;將市委老干部局調整為歸口市委組織部管理,仍為市委工作機關;由市委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和電影工作;將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并入市委統戰部,由市委統戰部統一管理僑務工作,同時,由市委統戰部統一領導民族宗教工作,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歸口市委統戰部領導。
四是因地制宜組建和優化有關市委工作機關。為有效貫徹落實中央有關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決策部署,組建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將人防、海防相關工作職責整合并入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市委工作機關。
第二,在完善政府機構職能方面,主要推進以下改革
一是組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為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將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的職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林業和園林局等部門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加掛市海洋局牌子。此外,對應中央和省,將市林業和園林局調整由市自然資源局統一領導和管理。
二是組建市生態環境局。為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將市環境保護局的職責同其他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等整合,組建市生態環境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三是組建市農業農村局。為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合市農業局的職責,以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市水務局等涉農職責,組建市農業農村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加掛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牌子。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
四是組建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為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將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文化、廣播電視管理職責,以及市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加掛市文物局牌子。
五是組建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為更好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將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職責,以及市民政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相關職責等整合,組建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市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承擔。
六是組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為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將市民政局的退役軍人優撫安置職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軍官轉業安置職責,以及軍隊有關職責整合,組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按中央有關改革部署實施。
七是組建市應急管理局。為加強應急管理和能力建設,將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職責,以及市政府辦公廳、市公安局等部門的相關應急救災職責整合,組建市應急管理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按中央有關改革部署實施。
八是重新組建市司法局。為統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法律事務管理和普法宣傳,將市司法局、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和市戒毒管理局的職責等整合,重新組建市司法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九是優化市審計局職責。為整合審計監督力量,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職責劃入市審計局。
十是組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為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將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知識產權局的職責,以及其他部門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保留市知識產權局牌子。
十一是組建市醫療保障局。為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民政局相關職責整合,劃入市醫療保險服務管理局承擔的行政職能,組建市醫療保障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十二是組建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為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將市政府政務管理辦公室的職責,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等部門的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十三是將市糧食局更名為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為構建統一的物資儲備體系,提升儲備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將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民政局、市商務委員會等部門的組織實施國家戰略和應急儲備物資收儲、輪換和日常管理職責劃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掛的市糧食局牌子改為掛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牌子。
十四是組建市科學技術局。為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將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與市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市科學技術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對外加掛市外國專家局牌子。
十五是組建市交通運輸局。為推動建設國際交通樞紐,將市交通委員會的職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交通運輸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對外保留市公路管理局牌子。
十六是組建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為加強地方金融監管,將市金融工作局的職責,相關部門的金融監管職責,以及市農業局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加掛市金融工作局牌子。
十七是調整市委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市國家保密局)設置。根據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保密工作的精神,將在市委辦公廳掛牌的市委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市國家保密局)調整為市委工作機關,歸口市委辦公廳管理。
十八是組建市港務局。為加快推進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將市交通委員會的港口管理相關職責,廣州港務局的行政職能等整合,組建市港務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十九是組建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為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組建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由市民政局統一領導和管理。
此外,對應國務院和省政府機構設置和規范要求,將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商務委員會、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分別更名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將市信訪局由掛靠市委辦公廳調整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改革后,共設置黨政機構53個,比改革前減少5個。黨委機構16個,其中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5個。市政府工作部門37個。
第三,在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方面,主要進行以下改革
一是深化市人大、政協機構改革和群團組織改革。健全人大、政協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市人大和市政協各增加1個專門委員會。
二是深化市級事業單位改革。對市委、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機構和職能進行調整優化,同步推進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機關后勤服務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進信息技術機構整合改革。
三是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健全完善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城市管理和國土資源等領域綜合執法體制,推動執法重心下移。
四是深入推進基層政權建設和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繼續推進放權強區工作,深化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最大限度方便企業群眾辦事。
五是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加強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嚴格執行機構限額、領導職數、編制種類和總量等規定,維護機構編制管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穗宣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