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2月26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孫海玲)青海省全面構建“到縣、到村、到戶”產業扶貧體系,今年年底實現39個縣級扶貧產業園、1622個貧困村互助發展資金和光伏扶貧產業項目、4024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44.35萬貧困人口到戶產業扶持資金“五個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投入產業發展扶貧資金73.31億元,占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的73%。
青海省扶貧局局長馬豐勝介紹:“通過各類產業扶貧政策疊加支持,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目前已脫貧27.7萬貧困人口中,86.3%享受了產業扶貧政策!
據了解, 三年來,青海省堅持“種養結合、突出特色、多措并舉、注重實效,連片推出、生態共贏”的發展理念,積極培育貧困地區支柱產業,壯大優勢主導產業,配套完善牦牛、青稞、光伏扶貧、鄉村旅游等產業扶貧專項實施方案和規劃,為穩步推進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游則游、宜商則商的原則,青海各地依托地域資源優勢,科學選擇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建設扶貧產業園,39個貧困縣建立扶貧產業園區,輻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群眾5.7萬戶、15.8萬人,吸納勞工就業超過8000人,各地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使扶貧產業園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依托地域資源優勢發展村級扶貧產業,2016年,省級投入8.1億元,按每村50萬元的標準,在1622個貧困村建立互助資金組織,今年再次投入17.7億元,按貧困村50萬元,非貧困村40萬元的標準安排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實現了4024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蓋,成為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先導力量。
與此同時,立足貧困群眾個人意愿,扶持到戶產業項目,先后投入26.14億元,按照藏區人均6400元、農區人均5400元的標準,引導扶持44.35萬有意愿、有能力的貧困人口發展到戶產業,構建了以貧困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性產業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