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的售票窗口 央廣網發 通訊員陳俊 攝
央廣網武漢12月17日消息(記者張卓 通訊員陳浩 陳俊)1978年,車票還是靠售票員從木箱子里一張張抽,并手工扎日期、填座次。如今,網上售票、自動取票已占8成。明年,紙質車票將成為歷史,刷身份證就能進站、乘車。在武昌車站從事23年售票工作的售票值班員易娟和她的同事們見證了火車票的發展與變遷,也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鐵路發展大潮。
1993年,21歲的易娟接父親班到武昌車站成為一名客運員。兩年后,她開始擔任售票員崗位,從硬板票到軟紙票,再到自助打印的磁介票,馬上還她將經歷無票乘車時代。易娟的工作歷程,就是一部火車票的變遷史。
1995年,電腦尚未進入鐵路售票系統。作為售票員的易娟賣起票來更像中醫“抓藥”。那時候,售票崗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木頭箱子,箱子上有數十個抽屜。去往不同城市的車票就分裝在不同的抽屜。旅客去哪里,易娟就抽那個抽屜。
未實行電子售票前,售票員售硬版火車票 央廣網發 通訊員陳俊 攝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復蘇,南下務工流開始出現,售票窗口前,始終是排著長龍的購票隊伍,車票一票難求。要減少旅客等待時間,售票員動作就要快。時間長了,易娟的手好像機器手左右揮舞,不用看抽屜都能抽對車票。抽了車票,還要用扎票機在票上扎日期,再用膠水在票上貼上寫有座位號的小紙條。一天下來,胳膊揮舞得酸痛到抬不起來。
抽票-扎日期-貼座位號,這只是普通車票的售票流程,要是遇上聯程票,周期就更長了。比如旅客要買一張到秦皇島的車票,武漢無直達車,旅客要在北京轉車。這個時候,易娟要打算盤計算里程,根據里程算出票價,然后逐一填寫。一張聯程票開出來,熟練的售票員也要5分鐘。
90年代,武昌車站開始實行電子售票 央廣網發 通訊員陳俊 攝
1996年,易娟剛上崗就接到通知,當晚就啟用電腦售票系統。從來沒摸過電腦的易娟一開始不知所措,后來買了臺小霸王游戲機,利用游戲機上的鍵盤,很快學會了打字。還成為了業務骨干,同事們有不懂的都向她請教。
2007年,機打軟紙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帶有二維碼的磁介票出現,之后,自動取票機開上上線。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科技運用,售票工作更加簡單、高效。易娟和同事們想的就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客運服務水平,用每一張車票將每一位旅客留住,用心為每一位購票旅客服好務,溫暖旅客進站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