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寧波9月17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通訊員勇祖軒)8月底,59名寧波教師奔赴新疆庫車6所學校支教,這是歷年來寧波支教人數最多的一次,而這只是寧波輸出人才加強對口結對協作的一個縮影。
新疆庫車、貴州黔西南、吉林延邊是寧波對口結對協作地區。在對口協作上,寧波并沒有簡單定義在“給錢給物”上,而是在“輸血”的同時,盡“寧波所能”補當地所需,強化人才交流,發揮人才援助,通過魚漁并授,增強上述地區的“造血”功能。
北侖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李利,在得到去邊疆支醫的消息后,立即報了名,并順利通過選拔。“我希望能為邊疆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李利來到吉林延邊的圖們市人民醫院后,不僅充實了婦產科團隊力量,還對新入職醫生進行培訓,加強婦產科人才梯隊建設。他將圖們市人民醫院的實際需求反饋給原派出單位,進行訂單式幫扶。目前北侖區人民醫院已根據情況增派兩名短期支醫醫生,并就相關疑難雜癥開啟了遠程會診,極大方便了患者就醫。
寧波鄞州中學的生物老師孫曉明則是“二度援疆”。在過去的一年半里,他擔任庫車二中教務主任,教高一生物,同時傳幫帶高三學科教師;幫庫車二中建起創新實驗室,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入“互聯網+名師”的浙江名師工作平臺,為當地教師帶去優質的浙江教學資源。“呆的時間越長,發現當地改變越多,也更有牽掛。”瘦小的孫曉明說,他所住宿舍正是鎮海中學援疆教師姚仁漢老師曾經住過的。“援疆支教的接力棒一定要傳好!”正是憑著這股新年,去年,組團式教育援疆的寧波模式在第六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上被點名表揚。
而在貴州黔西南地區,寧波幫助當地建立干部人才幫扶小組,“把脈問診”當地產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過去,冊亨縣紅糖加工廠的產能是60噸,寧波投入350萬元對口幫扶資金后,甘蔗種植面積將擴大到2500畝,年產量增至500噸,預計能提供150個直接就業崗位。當地居民如果參與季節性勞務用工的,每人可以有5000元至8000元的收入。同時,寧波的人才團隊為當地爭取到了貴州藥企漢方集團每年2000萬元的訂單,也為項目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人才交流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每年寧波都定期組織當地的醫療、教育、農業領域的青年骨干、致富能手來甬培訓、掛職鍛煉,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進一步增強了他們技術能力和水平。其中,寧波延邊兩地的20余所學校、醫院簽訂對口合作協議或方案,確定互派專技人才交流計劃,定期開展交流學習培訓,全方位增強兩地專技人才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
在9月20日啟幕的寧波人才科技周上,寧波還將首次設立對口協作區域人才交流合作專區,來自四川省、吉林延邊、貴州黔西南、重慶萬州等對口協作區域的一批單位將亮相甬城招賢引士。
據寧波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已經成立寧波人才市場黔西南分市場,同時寧波人才網黔西南招聘專欄也同步上線,應聘者可通過平臺查看企業信息及招聘崗位,投遞個人簡歷;企業線上查閱應聘者簡歷,開展面試邀約,促進兩地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