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義烏5月27日消息(記者李竟成 曹美麗 李佳 堯遙)“來來來,上我家去看一看吧。”見到記者在村里采訪,村民陳木虎熱情地邀請記者前往他家參觀。陳木虎的家位于義烏市北郊北苑街道游覽亭村,這里曾經和普通農村沒有區別,2005年隨著義烏城區面積的擴大,游覽亭村整村啟動舊村改造。昔日炊煙裊裊的村莊變成如今整齊劃一的單元房。
整棟樓都是陳木虎和他子女的,每年光租金就有可觀的收益
陳木虎和子女的房子建在一起,4層半的房子總建筑面積超900多平米,除了自己居住外,他將多余的房間出租給來義烏做生意的外地人,一年光租金收入就有10多萬元。
陳木虎當初在建造房屋時把樓頂起坡增高不少,新增部分方便了使用,但也屬于違法搭建。“理論上說,政府部門隨時都可以來拆,我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他家的做法在村里是普遍現象,但陳木虎心中還是不安。隨著時間的推移,違法搭建變成了歷史遺留問題。
長期以來,諸如少批多建、未批新建、規劃不符等各類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一直困擾著義烏市相關職能部門。如何合理合規處理好這些問題,同時又不與群眾發生沖突,成為考驗城市管理者水平的一道難題。2015年3月,隨著義烏市被列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當地從頂層設計中破題,出臺《關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原來的“燙手山芋”轉變成村民和村集體都收益的民心工程。
根據《意見》的規定,類似陳木虎家這樣輕微違法的情況,在向村集體繳納20年一次性有償使用費后,就可以辦理不動產權證。原本部分違建的房子從此有了合法的“身份證”,還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交易。
陳木虎像記者展示他所取得的不動產權證
得知這一消息后,陳木虎家第一時間向村里繳納了每平米727元的有償使用費,并成為全市第一批拿到不動產權證的農民。更讓他高興的是,憑不動產權證他們家還能以農村住房抵押擔保方式申請貸款,這在商業氛圍濃厚的義烏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孩子創業資金不夠,現在可以憑不動產權證去銀行貸款,十分方便。我家的房子差不多可以貸300萬元,利息比民間融資便宜多了。”陳木虎激動的告訴記者。
新政策立刻得到村民的支持,游覽亭村涉及違法建設的全部127戶農戶都已經與村集體簽訂《有償使用合同》。在義烏全市,有128個村處理了農村住房歷史遺留問題,累計有34592戶農戶向村集體交納有償使用費9.5億元。
在一個社會矛盾隱患消失的同時,村集體經濟狀況出現了改善。游覽亭村書記陳樟偉告訴記者,在舊村改造之后雖然村民們每年都有可觀的房租收益,但是村集體經濟卻面臨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村里的路燈要交電費,破損的路面要修補,每年還要組織村里的六十歲以上老人外出旅游,一年二十多萬的支出只能吃老本。而這一次的有償使用費收取一下子給村集體帶來了400多萬元的收益。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村集體經濟不能依靠自身“造血”的窘境,義烏市還創新政策,對土地征收后剩余土地人均不足0.2畝的村子,按村子規模劃撥2畝左右的村留商服用地,用來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第三產業。
義烏商貿集聚區國土分局副局長周尚志表示,雖然這些會給政府帶來一些負擔,但也是應該的。“我們一直強調政府不能與民爭利。我們給村集體的政策,給老百姓的政策,目的都是讓他們實現利益最大化,新出臺的政策讓村集體經濟得到了發展。政府不會從中收取一分錢,連一些工本費都免去了,我們的工作就是做好服務。”
【記者手記】
在外地人眼中,“義烏”和“小商品”仿佛已經是無法分割開的一個詞組,但是當真正來到義烏,你會發現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遠不是“小商品”而是“大商場”了。這個中國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縣級市有著遠超許多地級市的建筑群和經濟體量,同時也有著領先于眾多城市的擔當精神。
義烏可以算得上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在并不占優的地理位置上,創造出經濟發展的奇跡。義烏的商人多,年輕人也多,整個城市充滿著活力,許多帶著創業夢想的人來到這里,然后滿載而歸。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這里也會最先遇到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是靜觀其變還是創新政策主動化解?義烏選擇了后者。
在土地問題上,義烏在全國首創首提、先行先試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制度設計,努力維護好宅基地的基本保障功能,實現好宅基地的完整物權功能,發展好宅基地的價值增值功能,系統破解城鄉融合發展當中“人、地、錢”的核心問題,讓改革紅利惠及農民、農村以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諸方面。
義烏作為一個縣級市能夠承擔起為全國探索新措施的重任,這一方面與其所處的經濟地位有關,更多的是因為當地政府有著勇于擔當的精神。容許試錯,容許邊摸索邊糾正,大膽試驗,大膽破題,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摸索,這樣的態度是值得許多地方學習的。不等、不靠、不要,這樣的進取精神是值得我們點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