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5月23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吳軍輝)南開大學日前發布招生新政,今年起將全面采取大類招生、培養和管理,納入本科招生的88個專業將整合為27大類,2018年高考生將按照大類填報志愿。同時,南開大學配套推出的“5+3+X”二次選拔機制,讓學生入校后擁有更多“成才選擇”。
今年,南開大學參與招生的大類包括: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藥學、軟件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材料類、法學、旅游管理類、哲學類、漢語國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招生)、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計算機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工商管理類(含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中國語言文學類、設計學類、繪畫、外國語言文學類、經濟學類、歷史學類、公共管理類(含社會學類、政治學類、應用心理學)、金融學類。
“采取大類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考生填報專業志愿時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盲目性。大學教育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可能,在專業選擇上要釋放空間。同時,學生入學后或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做出的專業選擇和復合取向能夠更加理性,遵循個人興趣,適合個人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基礎扎實,視野開闊,也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南開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金柏江說。
“大類招生+培養”關鍵是“大類培養”,難點也在于此。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在實施“大類招生+培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共性問題。一是如何把握好大類培養過程中通識課程教育和專業培養的平衡點,以及大類培養年限和學生分流時點選擇問題;二是“大類招生+培養”中,會出現學生專業選擇過于集中于某些熱門專業,一些冷門專業則接收不到足夠的分流學生,進而導致熱門專業由于資源約束而難以接收全部志愿的學生,冷門專業則產生資源閑置的情況。
“南開要做的是,第一,創新改革培養方案和模式,在培養方案和模式中體現出足夠的靈活性,優化設計大類培養的通識課程體系,做好通識和專業的有機結合。第二,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真正找到與自身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專業方向,避免盲目跟風選擇所謂熱門專業,實現學校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學生發展。第三,做好大類培養年限確定和學生分流時點選擇,進一步探索大類培養中最適合我校的分類依據和邊界,培養兼具寬厚的知識基礎、高水平的綜合素質和扎實深厚的專業能力的國際一流人才。”南開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川勇說。
此外,南開大學還設有“基礎學科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即“伯苓班”),3個培養項目,即“經管法班”、“PPE實驗班”、“通用+非通用”試點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參與國際事務、全球治理的實踐愈加深入,急需擁有學科交叉背景的高水平、復合型、綜合性、國際化人才。南開大學今年首次推出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項目,連同原有的“經管法”班,面向全體2018級新生展開遴選。同時,服務國家開放戰略的“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養項目也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學科交叉范圍。
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 被譽為人文社科類最頂尖的專業之一,最初由英國牛津大學的貝利奧爾學院設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側重對“領導型人才”的培養,畢業生包括國際政要、業界精英和杰出學者。南開大學在雄厚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基礎上,今年首次推出PPE項目,面向2018級本科新生展開遴選。進入該班的學生,將同時修讀哲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經濟學3個專業的主要課程,獲得“法學+哲學”或“法學+經濟學”雙學位。
“通用+非通用”項目,是非通用語專業與人文社科專業復合型國際化本科人才培養項目的簡稱。南開大學今年將在小語種(包括俄語、德語、日語、意大利語)和歷史學院、經濟學院、政府學院、旅游學院、漢語言文化學院本科新生中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