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3月14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趙雪峰)昔日的“臭水溝”如今換新顏,水清、岸綠、河暢的景觀重新回到了村民身邊,這樣的變化就發生在廣州荔灣區駟馬涌。記者在現場走訪時,居住在周邊的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整治成效顯著:“沒想到才一年多就把過去長期沒有改善的問題解決了,有的時候在涌邊走,都能看到魚群了”。
上世紀70年代,駟馬涌涌水清澈,魚翔淺底;80年代后,卻成了“七色的彩虹河”,發出陣陣惡臭。2016年,駟馬涌水質仍為劣五類,被列為廣州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涌之一。
從去年開始,廣州荔灣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在市、區、街、村居、民間“河長”的共同參與下,駟馬涌治理取得了較大成效。在“科技治水”方面,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異位處理、生態修復、運營維護多措并舉消除駟馬涌黑臭水體。 據悉,駟馬涌治理過程中采用的生態修復項目,主要是超微納米氣泡技術、生物膜、復合生物促生酶等。
值得一提的是,治水過程中,還涌現了一大批熱心“河長”。其中,駟馬涌的民間河長慕容伯伯更是成立了“樂行駟馬涌”的民間團隊保護駟馬涌,該團隊長期堅持每周三巡查駟馬涌,一年來不定期檢測水質120余次,共發放宣傳資料3000余份。荔灣區匯龍小學的小學生們也積極參與民間河長治水護河行動,同學們受聘成為廣州市首批“民間小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