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1月11日消息(記者楊振)國內首部食品安全監督立法——《深圳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監督條例(草案修改二稿)》昨天提請深圳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授權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食品質量、營養健康、過程控制等方面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廣東省標準的深圳標準。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委主任委員劉曙光表示,食品安全由無害性和營養價值兩部分組成。其中,無害性是強制性標準。當前,監管部門將絕大部分資源放在食品的無害性監管上,而對食品的營養價值不夠重視。
本次立法重點聚焦在目前深圳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上,針對上述問題,《條例(草案修改二稿)》要求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該重點研究在幾大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領域制定深圳標準,具體包括:具有較高食品安全風險的食品,本地消費量大的食品,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奶粉等特殊食品,地方特色食品等。
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建立食品安全深圳標準認證和標識制度,對符合深圳標準的食品以及食品相關產品或者服務賦予深圳標準標識權。這也意味著,一件食品的質量好不好,深圳市民今后有望通過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判斷——是否貼有食品安全深圳標準的標識。
除了制定食品安全的“深圳標準”,《條例(草案修改二稿)》還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制定和實施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企業標準一經公開聲明或者標識明示,應當作為生產經營和監督管理的依據。
企業達不到其公開聲明的標準,但是符合國家強制標準,該不該受罰,這在審議時一度引發爭議。經研究,市人大常委會認為,達不到聲明標準違背了誠信原則,是一種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應當受到制裁,但不宜罰得太重。因此,《條例(草案修改二稿)》給予其整改期限,期限屆滿仍不達標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處一萬元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處貨值金額三倍罰款。
針對當前深圳市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條例(草案修改二稿)》分別明確了市區政府、食品安全相關監管部門以及街道辦事處的職責,并創設了食品安全總監及督導員制度,重構了政府食品安全監督機制。
食品安全總監組織領導本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統籌監督管理措施,并直接對食品安全監督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負責。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該配備專業化的食品安全檢查執法人員,協助食品安全總監開展食品安全日常監督、檢查工作。
為緩解基層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人員的不足,《條例(草案修改二稿)》規定區政府在社區設立食品安全督導員,履行巡查登記、現場快檢、信息收集、宣傳教育等輔助食品安全監督職責。
深圳是九成以上食品和食品原料都依靠外部輸入的城市,把好檢測關,就抓住了食品安全的“牛鼻子”,這是許多代表的共識。
為此,本次立法突出了對食品安全鏈條各領域的監管。比如,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記錄和保存進貨查驗等方面的信息。其中,保健食品、嬰幼配方食品等政府重點監管食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電子追溯體系,通過“電子身份證”實現全過程監控。
對于抽查不合格的食品如何處理?《條例(草案修改二稿)》專門增加相關規定:責令食品生產經營者召回,否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予以沒收或者銷毀。同時,食品檢驗以及監督性抽樣檢驗不合格情況應當在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即時公布,并通過本地主要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