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12月14日消息(記者吳新偉)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辭世,享年89歲。華龍網消息說,余光中曾在重慶度過7年少年時光,而《鄉愁》首節描寫的就是在此間的生活。
抗日戰爭時期,余光中從10歲開始,在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學習生活。其家位于悅來古鎮的朱家祠堂。后來余光中在2005年回到重慶,也感嘆自己的才氣是被嘉陵江水滋潤的:“在重慶的七年,深深留在我的心底,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夜夜聽到嘉陵江的流水聲”。
這七年的時光,喚起余光中的第一次“鄉愁”情懷。而這份鄉愁,記載的是母親與自己,學校與家庭的思念。1971年,余光中在臺灣創作了著名的《鄉愁》,后被幾代人所傳頌。
2005年,余光中在離朱家祠堂不遠的一塊壩子上,回憶道,“每天早上,母親總站在這里看我上學。我走到山坡下,母親就看不見了;等我轉過彎來,就又看見了。而走了很久,我看見母親還在那里看我”。
而因為家離學校有10多里山路,余光中常常只能通過寫信和母親交談。余光中透露,《鄉愁》中第一節就是寫的他在悅來場的這一段少年生活。
2005年10月,余光中曾到訪重慶工商大學,并受聘為客座教授。在大學藝術樓學術廳舉行的“余光中詩歌朗誦會”上,400多名大學生一同朗誦了余光中的名作《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