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12月8日消息(記者王偉)我國首個主導制定的海洋調查國際標準“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沉積物間隙生物調查”項目8日在青島啟動。來自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科技司、中國海洋學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15個單位的相關專家和領導出席會議。
該國際標準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提案申報,并由國家標準委員會向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出提案,經11個ISO成員國投票表決,最終以9票贊成高票通過立項。
據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擔任國際標準管理協調組組長;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和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共同擔任國際標準編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類彥立與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鐵剛為項目共同提案人。
該國際標準提案由中國發起,隸屬于ISO/TC 8 (船舶與海洋技術)/SC 13(­海洋技術),批準項目編號為:ISO/AWI 23040,包括中國在內的8個國家的標準委(中國、美國、德國、俄羅斯、伊朗、巴拿馬、新加坡和韓國)指派專家參與制定。這是我國第一個有關海洋調查的國家標準即將“走出去”,將對“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海洋領域開展相關的海洋活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橋梁。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表示,大洋的巖石圈海底由沉積物和巖石組成,而沉積物是由礦物和間隙生物組成的,間隙生物是沉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地球演化歷史的一個信息載體和見證。通過制定統一標準可以對不同區域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找出環境變化的主要規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說,制定標準是一切工作的基石。王凡告訴記者,中國之前在海洋領域的標準制定方面還沒有實現走出國門,這個項目立項是海洋領域標準走向國際化的范例,從行業標準到國家標準到現在國際標準的制定,代表中國在海洋領域全球參與并廣泛開展國際友好合作方面走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
據了解,該國際標準項目的前身為2017年10月14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海洋沉積物間隙生物調查規范》GB/T 34656—2017,是我國自80年代以來首次新制定有關海洋調查的國家標準,被國家標準委列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標準,于世界標準日重點解讀并發布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