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2月2日消息(記者賈立梁)天津戲劇博物館推出年底壓軸之作——《另一個空間的訴說——天津話劇藝術展》,展期將持續至2018年3月31日。
此次展覽從西方戲劇的傳入、西方戲劇與本土戲劇的碰撞融合和話劇在天津的發展與影響三個部分對天津話劇藝術的成長歷程進行了梳理,同時將這一時期天津涌現出的如李叔同、張伯苓、張彭春、曹禺、焦菊隱等戲劇大家和他們的重要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示。
展覽的第一部分以“傳入”為主題。講述了西方戲劇由兩條路徑傳入天津,第一條由歐美經由日本傳入天津。李叔同、曾孝谷等在日本東京創立了春柳社,將西方戲劇由日本傳入中國。第二條是由西方戲劇直接傳入。一方面在天津租界的僑民戲劇演出將西方戲劇直接傳入天津;另一方面由歐美留學歸來的張伯苓、嚴修共同創立的南開學校并建立新劇團開展戲劇演出,他們將西方戲劇直接帶入天津。
第二部分則以“碰撞與融合”為主題。展示了西方戲劇傳入天津后,從表現的題材、舞臺呈現到編演模式上對本土戲劇產生的影響, 如:《潘烈士投海》、稽古社的《俠盜羅賓漢》《革命家庭》等均是當時這種類型的劇目。
在展覽的第三部分,主要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為代表來闡述話劇在天津的發展與影響。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是天津從事話劇藝術的專業團體,它建于1951年,前身是創建于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的華北群眾劇社。隨著話劇在天津的演出愈發活躍,編劇、導演、表演、舞美燈光等人才不斷涌現,進一步鞏固和確立了天津作為中國北方話劇中心的地位。
此次展覽共展出館藏藏品數十件,其中包括20余件三級文物,如李叔同的便函、賀年卡等,曹禺的圖軸,道光年間的刻本戲曲小說等等,其中許多藏品屬首次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