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4月13日消息(記者鄭澍)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點、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模式,為企業創造著“走出去”的良好機遇。近10年來,廣東對外投資總量持續位居全國各省市首位。國家部署“一帶一路”倡議后,廣東企業“走出去”更是空前活躍。據廣東稅務部門統計,目前廣東共有“走出去”企業1457戶,2014年以來新增“走出去”企業648戶,其中45%選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投資額較2014年增長約120%。
為搭建商務、稅務合作交流平臺,幫助“走出去”企業防范和控制經營及稅收風險,近日,廣東省國稅局、廣東省地稅局、廣東省商務廳聯合舉辦政策宣傳活動,120戶“走出去”粵
企、省外管局、香港駐粵辦、省貿促會等部門參加活動。
稅收減免推動“下南洋”熱潮再起
“下南洋”,曾經在明清時期便成為廣東商人的熱門選擇。而如今,隨著我國與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陸續簽訂稅收協定,廣東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的熱度不斷攀升,一股新的粵企“下南洋”熱潮正在形成。
廣墾橡膠集團就是早期“下南洋”的企業。早在2005年,廣墾橡膠就在東南亞建立起第一家加工廠。目前該公司已經在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非洲貝寧等地相繼建立了天然橡膠、木薯酒精等熱作生產經營項目。
“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優勢,促使我們選擇大膽走出去! 廣墾橡膠集團董事長陳茗告訴記者,由于中國與泰國早在1986年就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在廣州天河國稅的輔導下,企業的境外所得同時享受了中泰稅收協定的稅收饒讓政策,企業從泰國分回利潤享受泰國稅收優惠減按3%繳納企業所得稅,減免了900余萬元稅款,有效緩解了長期投資帶來的資金壓力。受此鼓舞,2016年9月,廣墾橡膠集團乘勢而上,出資18億元人民幣,成功控股收購泰國泰華樹膠(大眾)有限公司,天然橡膠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年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經營企業!拔液芨屑ぎ敃r的決定,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開拓了東南亞的市場,還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在橡膠行業的話語權,增強了產業源頭的掌控力,被評為‘中國走進東盟十大成功企業’!标愜f。
類似廣墾橡膠集團享受到稅收協定紅利的粵企不在少數。據統計,2016年,廣東省稅務部門共為“走出去”企業開具《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證明》百余份,涉及享受協定范圍的企業收入近6.5億元。
稅務“娘家”護航企業告別“單兵作戰”
“走出去”的國家越多,意味著企業要適應的異國文化、稅制等方面的差異越復雜。對于“遠渡重洋”的“一帶一路”企業而言,不同國家和地區紛繁復雜的稅法、規定,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稅法體系不健全,變更頻繁,乃至企業在不同國家發生的稅收糾紛,都對企業的海外投資和經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運輸飛機最多、航線網絡最發達的航空公司,旅客運輸量已連續38年居國內各航空公司之首,航線網絡通達全球1062個目的地,連接17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8個海外辦事處。2014年6月,東南亞某國稅務機關對南方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南航”)設立在該國某市的辦事處實施稽查補稅行為,要求南航該辦事處就運輸收入補繳稅款,加上滯納金及罰款共計約人民幣600萬元。南航認為,該稽查補稅行為屬于重復征稅,違反了兩國避免雙重征稅的稅收協定,并向該國稅務部門提交抗議說明。然而,該抗議一直未得到正面反饋。
在所在主管稅務部門的輔導下,2015年4月,南航向廣東省國稅局提出啟動稅收協定相互協商程序申請。廣東省國稅局迅速組織協定專家進行專案研究,找準國際稅收法律依據,對申請資料進行審核后上報國家稅務總局。隨即,國家稅務總局就上述事項向該國稅務局發出函件要求開展相互協商。截止目前,該國已不再向當地南航辦事處實施催繳行為,南航該辦事處目前各項涉稅業務事項恢復正常運轉!昂迷谖覀冞有‘娘家’!這是我們敢闖敢飛的底氣和后盾!闭勂饍赡昵暗耐拢虾截攧詹扛笨偨浝砗伪蟛唤锌。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與10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和10個信息交換協定,數量規模僅次于英國和法國,排名世界第三。稅收協定在消除重復征稅、降低所在東道國稅負、協商解決稅務爭端、避免稅收歧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幫助‘走出去’企業最大程度享受稅收福利,近年來,廣東省稅務部門積極推進政策宣傳、促進管理服務互融,讓企業投資有‘底氣’,辦事有‘捷徑’,身后有‘靠山’,做好企業身后的‘娘家人’!睋䦶V東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吳紫驪介紹,廣東稅務部門專門成立了境外稅收服務與管理團隊,為全省1457戶“走出去”企業提供個性化和動態跟蹤服務,并充分運用雙邊協商機制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境外稅收救濟,維護納稅人境外稅收合法權益。同時,廣東稅務部門從加強國外稅收政策咨詢服務、強化風險管理等方面,積極構建廣東“走出去”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體系,為企業海外發展筑牢堅實后盾。
經濟優勢互補區域合作空間廣闊
據廣東省國稅局統計,國稅管轄的注冊資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走出去”企業中,投資類型為制造業、建筑業等傳統行業的企業達37戶,占比55%。這類企業尤其是加工制造類企業,往往正面臨轉型升級、要素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困境,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與廣東省的產能互補性強,為廣東產業轉移升級提供了良好機遇。
廣東東莞華堅集團就是從“轉型困境”走向“海外騰飛”的典型代表。成立于1996年的東莞華堅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高端品牌女鞋制造企業,2011年,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漲、國內產能過剩、亟待轉型升級的難題,華堅集團做出了到埃塞俄比亞去投資建設分公司的決定。從決定投資到生產,短短100天內,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建立起2條現代生產線,產出了埃塞俄比亞第一雙出口美國的鞋子。2013年,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華堅集團再次擴大投資,計劃總投入20億元美金建立起華堅國際輕工業城(埃塞俄比亞)有限公司。在(埃塞)華堅國際輕工業城的規劃版圖上,酒店、辦公樓學校、公寓等建筑已經規劃好,正待拔地而起,發揮更大的作用。預計到2020年,該投資將解決當地3至5萬人的就業。
同樣的決策還發生在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局”)。中交四航局創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家綜合性大型土木工程建筑公司,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實體公司之一。企業1979年已經走出國門,隨著“一帶一路”各項政策的落地,公司更加積極向境外擴展業務范圍,發揮自身的產能、技術、資金、經驗等優勢,在安哥拉、巴基斯坦、肯尼亞等50多個國家或地區承接了一大批大型工程勘察設計、工程管理和總承包項目。企業在“一帶一路”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走出了國內產能過剩的困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造了基礎設施,還實現了對境外的勞動力輸出、知識輸出和技術輸出。蘇丹港港務管理局總經理賈利勒曾這樣評價:“沒有中國伙伴,就沒有蘇丹港的今天。”數十年來,中交四航局承建了蘇丹港多個重要工程,將蘇丹港打造成為紅海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我公司在斯里蘭卡有一個在建項目,對方單位要求針對該項目開具建筑業的增值稅發票,涉及金額600余萬元,如開不出發票則會影響公司收款進度,對公司財務管理造成較大影響。海珠國稅人員第一時間受理了我司遇到的涉稅訴求并立刻做出處理,使我司在最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備案審批,順利開出發票,收取工程款。于此同時,海珠國稅還耐心指導我司的境外勘察設計、技術咨詢、研發服務等項目的增值稅零稅率的稅收優惠備案工作,使我們了解清晰流程,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中交四航局的姚捷生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2016年,廣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6.5%,實際投資增長65.3%,吸收歐美發達國家實際投資增長14.1%,顯示廣東的外向型經濟優勢仍然明顯,廣東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 廣東省國家稅務局局長胡金木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將走出國門,活躍在世界經濟的大舞臺。廣東稅務部門與廣東省商務廳緊貼企業“走出去”訴求,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從“執行協定維權益、改善服務謀發展、規范管理促遵從”三個方面,采取一系列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和服務企業“走出去”的創新舉措,如創新開發了廣東省“走出去”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強化“走出去”企業在稅務和商務環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與服務,將進一步助力廣東企業“走出去”步伐更寬、更快、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