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3月28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盡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如何啃下扶貧攻堅這塊硬骨頭,關鍵就在于找準扶貧項目和致富產業,如此,扶貧才能扶到根兒上,脫貧才能脫得徹底。如何選準致富項目,改變等靠要思想?如何培植富民產業,讓百姓得實惠?山東平度市白沙河街道按照扶產業、重長效的思路,因村施策、量身定做, 探索出精準扶貧三策,將項目建在群眾身邊,讓群眾切身感受扶貧帶來的變化,增強群眾對扶貧工作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閑置資產變工廠 村民就業不出門
“現在,咱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計件工資,不耽誤地里的農活,每月還能掙3000多塊錢呢。”在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坐落在村委大院內的恒新基電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廠加工車間里,200多名工人正忙著將一根根電線器件組裝、纏棉、檢測。年近五旬的劉美芳一邊忙活手頭的電線纏棉,一邊樂呵呵地說,種了半輩子地,沒想到自己這個年紀還能成為工人,政府扶貧真是扶到點上了。
3年前,劉美芳的丈夫因病逝世,留下她和兩個孩子。“上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下邊有2個孩子,大的剛上大專,正是花錢最多的時候,多虧國家政策好,給我們“雨露計劃”的補助。小的在上小學,離不開人。我只能留在家里照顧老小,靠種點小麥、玉米為生,生活實在艱難。幸好村里有了這家電子廠,現在不但還上了饑荒,還攢下一筆錢,生活比過去強多了”,劉美芳說。
劉美芳生活的變化,得益于村里引來的“金鳳凰”。村支部書記任德武介紹說,2014年10月,村里利用村委大院50多間閑置房屋,引進了青島恒新基電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廠。這樣既可以增加盤活村集體資源,增加集體收入,又可以為留守村莊的鄉親找到一個足不出戶就能打工掙錢的門路。
據了解,任家河岔村有390多戶人口,“扶貧工廠”是該村探索出的一條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新路子。扶貧工廠招工優先面向貧困戶,對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采取上門送貨上門取貨的方式幫助增收。工廠食堂優先采購貧困戶種植的農作物,幫貧困戶打開市場銷路,給困難群眾帶來了脫貧的希望。現如今,“扶貧工廠”除了解決了200多村民的就業,每年為村集體支付場地租賃費2.6萬元,同時負責修繕維護房屋,并帶動了村莊的餐飲及超市業務的紅火。
光伏+扶貧 照亮脫貧路
“自從按上這些‘板板’,每天都盼著有晴天,看到電表一圈一圈地轉,仿佛就看到一張張鈔票從天上掉,別提多帶勁了”,在白沙河街道王家屯村村委的辦公大院里,村支部書記于淑蘭打趣道。于淑蘭口中所說的“天上掉錢”的好事,就是該村利用上級的扶持資金新上的光伏發電項目。“今天天氣好,這168塊光伏發電板僅6個多小時就已經發電162度。”于淑蘭說。
據了解,王家屯村138戶,477口人, 耕地面積960多畝,主要靠傳統農業種植和水果栽培為主,村集體收入沒有,201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為幫助村莊脫貧,2016年利用上級扶持資金,修路1萬平方米,打機井7眼,安裝凈化水設備1臺,新建光伏發電站一組。
于淑蘭給算了一筆賬,“天氣有晴有陰,平均下來一天能發電140多度,一年下來村集體就收入五、六萬元。“有了它,我們脫貧致富就有底氣了。”
在午后暖陽的照耀下,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閃閃發光,一根根電纜匯聚一起,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匯入電網…… “現在光伏發電技術成熟,投資回報率較高,無需勞力投入、操作簡單,一次性投資,可長期受益,很適合貧困村。集中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產權歸集體所有,村集體有了收益,又可以按照分類分等級分配給貧困戶,并對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白沙河街道扶貧辦副主任顧化肖表示,目前,此類項目正在嘗試開展。
土地流轉變寶地 發展產業促脫貧
“我的3畝地由村里統一對外發包,每年每畝地就有流轉費用1100元,合作社還雇傭我去干活,每天不用出大力就能掙120元錢,年底好了還有獎勵,上哪去找這么好的事?!”在白沙河街道前麻蘭村明德康泰香菇合作社打工的貧困戶魏高波這樣說。今年40歲的魏高波因雙親臥床,不能外出打工,以前,全家只能靠著3畝薄田不到萬元的收入度日。自從將土地流轉到專業合作社后,生活面貌有了新變化,“以往賣了糧食就全還了賬,一分掰成兩半花。活了半輩子,今年終于手頭寬敞了,生活也有了盼頭。”
“過去全村土地被分割成數百個散小地塊,有的農戶一家就有七八塊地,大型農機派不上用場,新技術、新品種難以大面積推廣,種植效益也不高。”該村支部書記金正木介紹。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將分散的資源統一規劃利用,成立了香菇合作社、蘆筍基地、小農兵合作社、桃源基地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貧困戶依靠流轉土地收取“租金”、勞務打工“掙錢”、發展產業“增收”,將貧弱村莊、貧困戶聯結在產業鏈上,組建利益共同體,實現貧困村、貧困戶“雙脫貧”。如今,前麻蘭村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2000多畝,每年僅土地租賃服務收入50多萬元,年人均土地流轉收入2200元,務工收入9000元。
“過去農民增收難,難就難在傳統農耕形態帶來的高成本、低產出和單一的收入來源。現在,我們因地制宜,立足土地做文章,探索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就業’的模式,不僅讓村集體鼓起了“錢袋子”,還增加了貧困戶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讓其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也有了穩定的地租。”顧化肖告訴我們,像前麻蘭村的土地流轉,不僅帶動本村脫貧摘帽,還可以輻射到附近七、八個貧弱村莊的貧困人口。
“隨著精準扶貧將攻堅引向縱深,傳統扶貧政策邊際效應不斷遞減,常規辦法已經難解新問題。因此, 圍繞年內188個貧弱村莊全部摘帽,我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實施“農創+扶貧”、“光伏+扶貧”、土地流轉+扶貧”等多種脫貧模式,確保188個貧弱村莊年底前全部摘帽,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穩固脫貧和新發生的農村、新識別的城鎮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精準幫扶范圍,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始終走在青島各區市前列。”平度市政協副主席、市扶貧辦唐云莉談起今年的脫貧任務時 ,既感到壓力山大,更表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