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2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臨港新“雙特”政策實施一年來,臨港地區各項重點工作有力有序推進。臨港經濟實現較快增長,臨港地區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0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稅收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34%。地方財政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23.4%。同時,臨港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創新活力持續釋放。臨港地區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00億元,同比增長6.6%;臨港地區全年新增內資企業近15000家,全區域二、三產業營業總收入近800億元,同比增長8%。
一、聚焦功能塑造和內涵提升:一批重大功能性項目加快建設。上海極地海洋世界進入地下工程施工階段,預計于2018年7月底建成營業;WinterStar冰雪之星項目11月11日簽訂商務合作協議,正在辦理土地出讓手續和合資公司成立事宜;陸家嘴亞太營運中心一期5萬平米辦公樓主體結構封頂,21萬平米“滴水湖國際會議中心·雅辰酒店”開工建設;港城廣場一期27.6萬平米完成樁基施工,全面進入地上工程建設階段,計劃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成為臨港地區又一新地標;雙定雙限房啟動政策調整前期研究,一期項目第二批次房源正式交付、第三批次房源完成供應配售,二期項目實現結構封頂。一批社會事業項目有序推進。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于去年12月4日舉行啟動儀式,將于今年9月正式對外招生;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由上海交通大學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合作,選址已明確,計劃于今年4月簽署協議,9月對外招生;上海天文館,于11月8日開工建設,預計將于2020年建成投用,成為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電力學院,一期按照節點目標加快推進,部分多層單體實現結構封頂,二期部分工程年底樁基開工;帆船訓練基地項目,已經完成陸域和碼頭部分方案設計,近期將啟動規劃調整工作。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速。海綿城市,春花秋色海綿化城市公園、新建地區路網骨架海綿化等7個示范項目啟動實施,80米環湖景觀帶改造4.8公頃樣板工程建設全面完工,B、C、D區32.5公頃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全力推進北島、綜合區、科技城等重點板塊綜合管廊建設。北島西路1公里示范段完成主體結構,水蕓路等14.8公里綜合管廊開工建設;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滬蘆高速—海港大道節點打通工作,啟動18.9公里中運量交通1號線規劃研究。
二、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一是城市管理方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GIS+BIM虛擬城市平臺、智能交通誘導系統、智能停車服務系統、特種車輛管理系統等一批重點項目啟動建設;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臨港地區網上政務大廳,實現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產業項目系統集成式審批改革經驗在全區范圍內復制推廣。二是人才集聚方面,推動實施更加精準靈活的人才政策,認真落實人才新政“30條”,積極爭取若干創新政策在臨港地區先行先試;加快集聚多層次創新人才,依托科技城、軟件園、創新帶等關鍵載體,加快構建一批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平臺;健全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形成限價商品房、公共租賃房、人才公寓、配建保障房“四位一體”的臨港地區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人才公寓供應比重,全年提供人才公寓566套。三是民生保障方面,著力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妥善解決蘆潮港危險品倉庫隔離帶居民動遷、大治河南岸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主城區部隊地塊垃圾污染整治修復等熱點難點問題;著力保障社會民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成醫療惠民、教育惠民、健康惠民、服務惠民等十大類實事項目。基本完成蘆潮港社區等4所公建配套學校建設前期工作,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三、聚焦扶持重點產業項目:2016年臨港專項資金共40億元,涉及產業扶持資金達11.8億元。其中智能制造專項6.7億元,共55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約44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3.8億元,共6個項目,包括300毫米大硅片國家重大專項。2016年,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臨港管委會委托浦東科投聯合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期規模為50億“臨港IC裝備和材料產業基金”,聯合臨港集團發起成立一期規模為10億的“智能制造產業母基金”,將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金融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