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群眾吃上“非遺”飯
2017-01-09 10:58: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重慶1月9日消息(記者劉湛 通訊員徐朝政)近年來,重慶黔江少數民族地區大力挖掘和傳承民族工藝和“非遺”文化,吸引了各地群眾積極參與進來,一些工藝品成了旅游品牌,一些群眾吃上了“非遺”的飯,錢包也裝得鼓鼓滿滿。
記者近日在濯水古鎮中街看見,停車位上早已停滿了各地牌照的車,一群人正圍著一個大爐子說說笑笑,記者走近一看,他們正對著灶臺旁邊燙綠豆粉的大媽拍照。而旁邊的圓桌則坐滿了食客,土碗里面裝的綠豆粉香飄四溢。
“幾乎每天都是這么多人來吃,一天要煮上百碗。”老板娘告訴記者,游客多了一個人忙不過來,收入也隨之翻番。“味道正宗些,而且價格不貴,來一趟古鎮美景美食都享受了。”一位黔江城本地市民告訴記者,高速下道吃一碗綠豆粉了再進城。
這僅是濯水小吃的一個縮影,當地政府工作人員透露,結合濯水古鎮旅游開發,30余家綠豆粉產業打響濯水綠豆粉制作工藝市級非遺項目品牌,濯水綠豆粉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除了吃的,還有欣賞的。如今,濯水旅游景區充滿著濃郁的民族氣息,走進古鎮老街,琳瑯滿目的民族工藝品店鋪到處都是,由各個鄉鎮打造的民族服飾、民族特產等品牌店讓人目不暇接。
而在小南海、神龜峽等景區,像這樣的店鋪也不在少數,經過各專業合作社加工出來的繡花鞋、西蘭卡普等民族手工藝品也呈現在旅客們眼前,品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但人們有所不知,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居然都出自一雙雙留守婦女的巧手。
黔江的婦女自助組織向民間刺繡傳人學習,并邀請當地“刺繡達人”為社員講課,傳授土家刺繡手藝,還在各村落建立培訓基地,方便農婦在家門口接受技術培訓。如今,已經組建以1000名留守婦女為主的高幺妹土家手工刺繡專業合作社,產品遠銷國內外。
民族品牌的打造,讓傳統的手工文化轉變為經濟效益,近年來,黔江區紛紛組建了如高幺妹專業合作社、昌碩民族工藝專業合作社等,這些專業合作社免費為土家婦女們提供原材料,讓她們在家里就可生產產品,合作社開工錢進行回收,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
黔江還將非遺產物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產業,除了綠豆粉、土家刺繡、還將南溪號子、帥式莽號、土家哭嫁、小南海漁歌等非遺文化在景區演出,幫助農民吃上“非遺飯”。
走進小南海景區土家十三寨,游客還未進寨門,就被一陣陣雄渾的土家山歌所震撼,走進寨子一看,一群群穿著民族服裝,拿著農耕器具的演員在跳舞唱歌。這些演員其實就是當地的老百姓。
記者了解到,這些演員中有的原本在外務工,在看到家鄉的旅游業興旺了,便打道回府。一群眾演員告訴記者,以前是農閑的時候排練節目,有游客的時候就來演出,那時候演出次數較少,如今十三寨名聲在外,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收入上千,大家參與的積極性更高。
編輯:鄭皓月
關鍵詞:群眾;非遺;旅游
受中央紀委委托,國家統計局于2016年10月底至11月底開展了全國黨風廉政建設民意調查。調查報告顯示,92.9%的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效表示滿意,比2012年提高17.9個百分點。
2017-01-08 21:00:00
由陜西省委宣傳組織開展“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追趕超越”主題采訪團近日走訪陜西韓城,采訪了解當地城鎮化和扶貧脫貧的狀況和發展。
2016-12-28 16:25:43
深秋時節,科爾沁草原上的五角楓葉就如彩蝶一般,隨風飛舞,光彩奪目……在這碧野千里如畫一般的科爾沁草原北緣、大興安嶺南麓,坐落著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最南端的一個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為此,科右中旗組織全旗干部,深入各個蘇木鎮,挨個上門入戶調查,把真正需要幫助的扶貧對象識別出來,并且建檔立卡。
2016-11-19 10:22: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