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在東華大學舉行 莎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2016-09-11 15:28: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1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四百多年前大文豪莎士比亞在其戲劇作品《哈姆雷特》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四百多年后,人們依舊在談論莎翁及其經典作品。在世界文學大師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之際,“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于9月11-12日在東華大學舉行,世界各國重量級莎士比亞學者聚會上海,圍繞“莎士比亞與文化變革”這個重要議題,以中國莎士比亞研究的最高成就向大師獻禮。論壇與同期舉辦的上海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交相輝映,向世界展示中國莎士比亞研究和演出最新成果,加快了曹禺等前輩提出的“中國莎學走向世界”的步伐。
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40多個學校的60多名國內外學者與會。會上,國際莎士比亞學會執位、前澳新莎士比亞學會主席、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湯姆·比紹普教授,加拿大皇家協會會員、加拿大人文社科委員會成員、卡爾加里大學的蘇珊·貝內特教授,美國莎士比亞學會前執委、夏威夷大學的維拉瑞·韋恩教授,韓國莎士比亞學會副會長、順天鄉大學的李賢佑教授分別做了題為“莎士比亞與文化變革”、“莎士比亞2016:最著名的文化品牌?”、“《奧賽羅》的膚色變換”、“韓國莎士比亞文藝復興與《仲夏夜之夢》”的主旨發言。奧克蘭大學的湯姆·比紹普教授就大會主題展開的論述,認為莎士比亞戲劇關乎文化變革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莎士比亞創作關注并反映了近代歐洲的文化變革,二是指當代改編演出莎士比亞戲劇通過莎劇中意識形態的沖突審視當代的社會文化問題。夏威夷大學的維拉瑞·韋恩教授則以《奧賽羅》在近25年來的演出中的膚色變換為例,指出莎士比亞時代以及當代生活中存在的種族問題,有效地佐證了比紹普提出的論點。“為什么莎士比亞在逝世400年之后仍然得到如此認可?為什么全世界這么多的地方都如此熱衷于慶祝這位劇作家的逝世周年?莎士比亞是否可以界定為一個最著名的全球文化品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蘇珊·貝內特教授的觀點一拋出就引起現場學者的激烈討論。
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專家研討及分組討論環節,40余位國內外知名莎學專家就本次會議議題進行了精彩的探討。與會學者也就莎士比亞在全球化的意義和后現代內涵、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對現代文學文化建設以及人文教育的意義、莎士比亞經典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播和接受特征、莎士比亞作品的影視媒體的改編研究和莎士比亞跨時空研究的其他相關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其中,河南大學的李偉舫教授等學者不僅指出莎士比亞作品的美學內涵,而且分析莎士比亞批評史上的重大思想斗爭;四川外國語大學的李偉民教授等專家探討莎士比亞在不同媒體中的改編,特別是中國改編莎士比亞戲劇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化手段;浙江大學的郝田虎教授等審視莎士比亞時代的意識形態對于戲劇創作的影響。
東華大學近年來在莎士比亞研究方面開始引領國內莎學并走向國際前沿,獲得2個國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級項目立項資助,所出版的“中國莎士比亞論叢”已成為中國莎學標志性成果,目前新一系列的莎士比亞研究叢書已編輯成冊,將由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2016年版)。本次論壇發起人、國際莎士比亞學會執行委員、東華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所長楊林貴教授認為,莎士比亞以其高超的藝術參與時代文化意義的構建,是他的作品取得成功的奧秘,也是他的作品得以在后世不斷傳播并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莎士比亞作品在世界各國傳播和研究的歷程說明,我們對莎士比亞內涵的理解隨著時代文化的需要和變化不斷更新。中國學者參與世界莎士比亞研究也是參與世界當代文化意義構建的一個渠道。中國莎士比亞研究必須打破自說自話的做法,加強和國際同行的交流,并在莎學研究界發出了有力的中國聲音。
編輯:昌朋淼
關鍵詞:上海;莎士比亞
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今天上午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舉行。
2016-09-11 15:28:00
昨天上午,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各成員單位聯合舉行了“2016年船舶火災應急處置戰術演習”,這是上海水域首次以船舶火災為主題科目的無腳本實戰演習。
2016-09-11 11:35:00
近日,上海市銀行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自律機制成立暨公約簽約大會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成功舉行。中行、交行、浦發、匯豐、渣打、工行、農行、建行等在滬商業銀行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銀行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自律機制工作流程》,
2016-09-09 15:11: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