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縣齊滿鎮莫瑪鐵日克村民族團結進步文藝匯演(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央廣網烏魯木齊6月5日消息(記者張雷 吳卓勝 庫車臺記者郝俊峰 烏魯木齊臺馬麗萍)從1983年起,新疆將每年5月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今年,新疆把持續開展了32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月”升格為“民族團結進步年”,采取27項舉措,切實解決各族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進步。
64歲的肉孜·托呼提是新疆庫車縣齊滿鎮莫瑪鐵日克村的貧困戶,去年11月,政府補助他在宅基地上蓋富民安居房。家里的土坯房拆了,他被鄰居韓永勝接過去住,一住就是半年多。
肉孜·托呼提說:“韓永勝把最大的房子留給我住,還給了我家里的鑰匙。買米買肉讓我吃,比我自己的孩子都好。”他們同住一座房、同吃一鍋飯,相處得像親兄弟一樣。韓永勝說:“我叫他阿喀,哥哥的意思。他們都是我們的鄰居,維族、漢族心都是肉長的。”
莫瑪鐵日克村居住著維、漢、回、哈、壯五個民族381戶村民,這里民風淳樸,各民族和諧共處,有10戶少數民族家庭與漢族家庭喜結連理。村民姬志超說:“因為我們長期居住、長期合作,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
記者進村時,村民正忙著修整村里的一條路。這條路一頭連著村莊,另一頭則是村里的民漢合葬墓。村民王明虎、買買提·阿比斯告訴記者,村里的老人去世后,不分民族,都葬在一塊土地上。聽說要修路,各族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們村民把這條路叫‘生生死死民族團結的路’。”“活的時候是好兄弟,死后還要做好鄰居。”
張國強是先富裕起來的村民,去年,他帶領8戶維吾爾族、漢族村民辦起了畜牧養殖合作社。他說,民族團結還要共同進步,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有一個馕,我們一掰四,一人一塊吃,一塊富起來。”
位于喀什老城的吾斯塘博依茶館是一家百年老店,在這座可容納200人的大眾茶館的通炕上,各族市民和國內外游客盤腿圍坐在一起,喝茶、吃馕、聊天。游客馬靜孺說:“能夠跟維吾爾族的朋友們非常近距離的接觸,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覺得還是很親切的,他們也很熱情。”
百年茶館的原味重現源于喀什老城改造。2010年起,近5萬戶老城民居按照“一戶一設計”、“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體改造和保護,22萬居民陸續告別危舊房,住進新民居。現在,這座千年老城已成為5A級景區。
游客多了,艾尼·阿布拉家門口的古董生意也火了:“以前顧客不多,一天也就十來個人,現在游客多時一、兩千人。全國各地的朋友進來看看,我就很高興。”
在烏魯木齊,漢族老師陳玉華正帶領“瘋狂維吾爾語”培訓班的各族學員高聲練口語。學員從最初十幾人到如今5000多名,越來越多人希望借助語言的互通增進心靈的交融。公務員佘楠說:“在新疆工作,和少數民族要接觸,有了溝通才有團結嘛。”
“培養選拔一大批各民族干部”、“因地制宜推進雙語教育”……新疆民族團結進步年27項舉措正在補齊民族團結“短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指出,“民族團結進步年”是“民族團結教育月”的傳承和升華,是治疆方略的完善和提升。
張春賢說:“要把發展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放在促進民族團結、改善民生、爭取人心上,把發展成果落實到改善民生、惠及當地、增進民族團結上。以發展促進團結、以團結保障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