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多“蛙人”來遼寧綏中姜女石水下考古
2015-08-28 09:46: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葫蘆島8月28日消息(記者張靜 葫蘆島臺記者 馮玉興)海里矗立著幾塊高大的自然礁石為天然海蝕柱,多年來,考古人員圍繞著海中這幾塊神秘莫測的姜女石多次考古探究。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國家及省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水下探秘,疑似海中“通道”遺跡的秘密逐漸顯現出來,并在姜女石海蝕柱基座發現了人為加工的跡象。
連日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培訓班的20余名學員來到綏中縣姜女石遺址潛水作業,對水下部分的姜女石進行繪圖、研究等。此行,全國這些 “蛙人”組團兒通過邊學習邊培訓的方式,繼續推進姜女石遺址的水下調查工作,疑似海底通道與秦皇行宮到底有無關系等謎團正有待考究和破解。
記者來到位于海中綏中姜女石不遠處的海上浮漂處,近距離目睹并采訪了相關人員。此行20多名“蛙人”將在此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水下培訓和實地考古,將有可能會繼續推進封存了2000多年的水下秘密及陸上秦始皇寢宮等相關的更多謎團。
姜女石即姜女墳,傳說中孟姜女投海自盡之地,其實是一種天然的海蝕柱。姜女墳在山海關附近幾百里的海域內,好似一個特立的海上標志,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地理環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碣石十分近似。姜女石遺址以“石碑地”臺址為中心,以“黑山頭”、“止錨灣 ”建筑址為兩翼,恰如“一宮兩闕” 。此地出土的夔紋大瓦當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發現的最大瓦當。這種碩大瓦當目前在我國僅見于陜 西臨潼秦始皇陵,整個遺址規模也只有秦代阿房宮可媲美,是典型的秦朝皇家級建筑規格,故考古學家認為這里就是秦始皇的行宮“碣石宮”,可能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皇帝巡視渤海灣時的行宮。姜女石可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1988年國家文物局把該遺址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李濱說,由于這里有秦代行宮遺址,多年來備受考古界關注。尤其是2013年以來對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水下調查,對姜女石周邊水下遺跡的物探影像數據進行水下確認,水下考古調查有了很大收獲,結合當地百姓以前發現的海中“通道”遺跡,并在姜女石海蝕柱基座發現了人為加工的跡象。
李濱認為,在姜女石周邊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和研究,有助于探討秦漢帝國的海洋觀念和當時的“海上神山”信仰傳統;同時,姜女石項目將水下考古與 陸地考古結合起來,并開展考古學、歷史學、海洋地理、巖相分析、遙感影像等多學科合作,這種工作模式對于今后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 姜女石這里也成為水下考古人員實習培訓的首選。由于水下情況復雜,更準確的信息還需要今后細致的水下調查和測繪提供。
記者乘坐快艇經過幾分鐘海上行程來到了距離海岸邊400多米遠的著名景點——綏中姜女石附近,此時海中有漁船和快艇在此停留。距離姜女石遺址大約20多米處,有一個由特殊塑料構建拼成的水上平臺類似一座“浮橋”固定在海水里,長約20米,寬4米!案颉鄙嫌泻芏酀撍、空氣瓶、鉛帶、潛水鏡、腳蹼等 ,上面或站或坐著20多人,他們大多數都已經換好了潛水服等待下水。由于海面上風大浪比較高,水上平臺始終處于晃動搖擺中,因此給潛水考古帶來了難度。
一個學員說,這是第一次到綏中潛水考古實習,覺得很新鮮刺激。他指著“浮橋”上的潛水裝置說,一般情況下,1個12升200個大氣壓的空氣氣瓶根據水深、溫度和能見度不同,在水下能堅持約40—50分鐘。
此時,已經有2個換完服裝的“潛水員”一切準備停當,先后下水。之所以2個人下水,主要是人多好有個照應。首先下水的潛水員從“浮橋”邊上滑下,潛入海水里一點點,能看清頭部,而后朝姜女石方向游去。待其前行了三四十米,第二個潛水員也和其動作一樣,下到水里。
記者發現,這兩個潛水者簡直就是“蛙人”一樣,第一個潛水員等了后來者一下。稍后,兩人幾乎并列前行后再下水。
李濱告訴記者,潛水員水下作業,必須考慮天氣、潮汐、水溫等因素。只有條件適宜,才能潛入海里。這2個潛水員先下水進行確定固定點位,然后其他學員再圍繞這個點位潛水考古實習。根據潮汐海水變化,每天適時出海,中午就在海上平臺上吃些干糧,平均每天都在海里約潛水4、5個小時水下考古。
李濱說,今年此次綏中姜女石來考古主要任務是繼續水下調查工作,再做一些陸地遺址的調查,包括對黑山頭、止錨灣遺址等地分布狀況,看看其與綏中姜女石遺址、乃至河北碣石宮秦漢遺址之間有無具體聯系等。同時根據去年的潛水調查,已經確認了姜女石水下存在較規整的石塊,今年通過水下繼續考古,再查 看這些較規整石塊具體在哪個方位?劃出個水下分布圖,看其分布情況到底如何?
目前,考古人員根據前幾年的物探位置,如今已經在姜女石附近設置了一個基點,并在水下布置了基線,通過拉繩子方法在水下正南北、東西兩個方向拉基 線布置探方,以把遺址劃分出區域,來為水下考古調查做準備。先要布置1個10X10米的水下探方,并要在布置完水下探方的基礎上,再設置25個2X2米的小探方具 體局部匯圖,然后再進行水下考古調查攝影,采集相關數據,考察探究附近幾個遺址之間的到底有無關聯。此外,根據去年的新發現海中通道是由很多“活石” 鋪成,這些石頭在當地落大潮時就會顯現出來。這些活石后來都被當地居民或以蓋房、或以煉石灰等各種用途搬走,如今退大潮后只剩下零星的石塊。今年,考 古人員還要在附近百姓家居住的房屋和其他建筑里查尋這些活石的蹤跡。“由于落大潮的條件很多,需要潮汐和風向等等,我已經在姜女石遺址附近等了2年時間 ,也沒有趕上一次落大潮!
據了解,此次水下考古,潛水員除了攜帶必備的潛水裝備外,還帶了防水的筆和紙。此舉是為了讓潛水員潛到水下后,畫下水下姜女石的部分構造圖及其他圖樣、數據。多個“蛙人”下水后,將每個部分的圖紙匯總,然后在電腦上分析。
姜女石在當地乃至全國都堪稱一著名景觀,由于此次水下考古在姜女石附近,很多游客都感到新奇,紛紛趕到附近看熱鬧。 為防止意外發生,葫蘆島邊防支隊止錨灣邊防派出所每天都加派人手幫助維護現場秩序,使之驅離相關船只遠離姜女石海域。記者在現場看到,盡管有的邊防民警有些暈船,然而為保證水下考古 正常進行,邊防官兵努力克服海面上風大浪高等困難,多次穿梭在姜女石附近耐心做說服教育工作,每天都勸離多艘船只和一些“看客”。
據了解,此次水下考古培訓是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行,從8月15日開始到9月25日結束。此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考古人員,他們都是來自各省市考古所和博物館的,很多是博士和碩士學位。前期經過1個多月的潛水培訓成為潛水員,然后再結合潛水,到綏中姜女石遺址進 行水下實地考古調查,了解水下考古過程,掌握水下考古既能,使之成為真正的水下考古人員。希望通過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能夠早日揭開姜女石遺址和秦漢行 宮等相關遺址之間的更多謎團。
編輯:中國廣播云采編
關鍵詞:遼寧
2015-08-27 11:01:00
2015-08-27 09:37:00
2015-08-20 11:25: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