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6月11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任龍祥 馬玉芳)身處三江源生態保護核心區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龍崗村,和周邊農牧區一樣,面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緊扣生態友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發展方向,結合傳統與現代畜牧業的轉折點,這里形成了一套“崗龍做法”。
沿著黃河支流柯曲河順流而下,記者來到了離甘德縣城46公里的崗龍村,這里平均海拔3950米,是青南地區典型的純牧業村。
5月,青藏高原正處在春夏之交,在崗龍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飼草種植基地,拖拉機驅動著翻轉犁喚醒了沉睡的土地。
公保多杰是一名拖拉機駕駛員,負責合作社飼草種植基地的翻地和播種工作,前段時間,村里剛剛分紅,他是分紅最多的一個人:“我們家里沒草場,只能開拖拉機掙錢,去年分紅分了29500元。”
家里沒有草場,為什么卻分紅最多?這就不得不提到崗龍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作為純牧業村,牧業收入也是村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由于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草原持續退化,加上其他因素,草原、生態和群眾生活三者之間的問題日益突出。
為改變現狀,2009年,在崗龍村黨支部書記贊忠帶領下,組建了崗龍村扶貧互助社。2011年,在扶貧互助社基礎上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然而,在初期,互助社和合作社的發展并不順利。合作社理事長贊忠告訴記者:“合作社2009年成立的時候,只有70戶加入。”
果洛州甘德縣崗龍鄉鄉長辛有恭介紹:“好多老鄉都不愿意加入,他們有很多顧慮,沒有見過這種發展模式,還有對草場產權有顧慮,不愿意加入。”
合作社辦了一年后,當年的分紅收入就達到了14萬元,起初不愿加入的群眾也開始動搖了。而實際上,真正讓更多的人改變觀念的是幾年前一場大雪災,沒加入合作社的牧戶,由于草場分散、沒有畜棚,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損失不小;而加入了合作社的牧戶,建設了畜棚,有飼草儲備,幾乎沒有損失。
崗龍村牧民特著告訴記者:“那一年雪很大,把草都蓋住了,牛羊吃不上草,死得多。今年加入了合作社,春節雪下得更大也沒事,合作社儲備了飼草,牛羊有草吃。死得少。”
崗龍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以草場牛羊入股、牲畜按類組群、草場劃區輪牧、人員按技分工、統一集約經營、收益按股分紅,形成了適合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崗龍做法”。
草場牛羊入股之后,全村牧戶從原來分散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像公保多杰這樣的有技能的的牧民,成為了合作社的員工,公保多杰妻子還在村里開了小商店,加上合作社每年給他家的分紅,他們一家的收入穩定而豐厚。
公保多杰對記者說:“以前都是放牛放羊、出去打工。現在有了合作社,可以在自己家門口打工,可以照顧好家里人。”
如今,有黨委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連續項目的資金扶持,崗龍村的合作社“資源統一開發、收益按股分紅”,實現了“三個百分百”:全村178戶牧民100%入社、全村草場100%入社、各家牲畜100%入社管理,經過徹底的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激發出這個偏遠村落的新活力。在最新一次的分紅公示欄里,崗龍村戶均分紅9900多元,在甘德縣排名第一。
甘德縣崗龍鄉鄉長辛有恭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方面讓草場得到了合理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通過合作社的發展,解放出剩余勞動力,投入到二三產業。再一方面。從2009年合作社成立到2018年,戶均分紅從1000多元到9000多元,每年有1000多元的增收。”
從一個普通牧業村轉變成生態畜牧合作社的新典范,“崗龍做法”為牧區生態畜牧業發展蹚出了一條路子。2015年,“崗龍做法”被果洛州選定為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試點合作社的示范案例,在全州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