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咸陽9月22日消息(記者劉濤)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駿馬鎮創新扶貧模式,打破村域界限,實現各村貧困戶合作經營,創造出推進脫貧攻堅的“駿馬模式”,得到干部群眾的點贊、認可。
今年6月27日,在咸陽市禮泉縣駿馬鎮,運營半年多的養殖合作社首次開始分紅,入股的貧困戶領到了6000元的分紅。與常見的“一村一社”模式不同,這家名為“天豐合作社”的肉雞養殖基地建在坡底村,理事長雷乾縣卻是該鎮東風村的黨支部書記,加入合作社的103戶貧困戶來自全鎮11個行政村。
原來,為了整合各村資源優勢,幫助貧困戶又快又好地實現脫貧,鎮上對全鎮11個村支部進行認真研判,選準帶頭人,打破了村域界限,實現了各村貧困戶合作經營。駿馬鎮黨委書記董志輝說:“打破村域界限,一是為了整合資金,把貧困戶集中起來,抱團發展,做大產業,有效節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資,把群眾的小錢變大錢,小產業做成大產業。二是能夠整合境內技術力量,把鄉土技術人才聚集起來,采取技術入股,把農村人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三是能夠真正發揮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功能效應,充分發揮項目村在人員、技術、經驗等各方面的優勢,把一村一品做大做強。另外,打破村域界限還能充分發揮村級支部的堡壘作用和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選取在群眾中有公信力、號召力,個人能力突出,大局意識強的村干部,作為合作社帶頭人,真正發揮支部和支部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領辦作用,核心作用。”
“要想富,看支部”。駿馬鎮種養殖扶貧模式的成功,關鍵在于黨委選擇了政治可靠、素質過硬、群眾公認的支部書記領辦合作社,保證了政府決策的落實,讓貧困群眾看到了希望,發展產業有了主心骨。但把基地建在一個村,合作社理事長卻由另外一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擔任,是否會有阻力?駿馬鎮黨委書記董志輝說,這完全不必擔心。“這是因為一是政府在項目規劃、組織、建設方面,牢牢把握主導作用,自始至終,全程指導合作社抓好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管理。二是對于合作社的負責人(理事長),鎮上堅持在支部書記中選人,選支部書記中的能人,現在駿馬鎮幾大園區的負責人都是由能人支部書記擔綱。三是精準扶貧是書記工程,對如何做好精準扶貧項目,各村支部書記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認識是明確的,對鎮上的決策也是認可和支持的。打破村域界線促使各村形成了規劃項目、爭取資金的爭先發展的良好勢頭。”
針對貧困戶大多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等現實問題,駿馬鎮按照基地化發展、園區化管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產業發展幫扶上主要探索兩種模式,一是采取“園區+合作社+種植能人+貧困戶”的種植扶貧模式,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養殖扶貧模式。目前,駿馬鎮通過四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共吸納全鎮406戶貧困戶實現合作經營,抱團發展,基本實現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
駿馬鎮黨委書記董志輝表示,精準扶貧的“駿馬”模式幫助群眾抱團發展,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產業優化升級探索了新路。整合資源后一是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更強,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更高。二是把單家獨戶發展的小產業變成了把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的大產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三是解決了目前農村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的現實問題,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