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拉薩7月4日消息(記者德慶白珍)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尼瑪扎西將黨建和科研工作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農牧科技創新,讓老百姓增收致富。
“到底青稞的基因組大小有多少?現在發現比人的基因還要大一倍……”
尼瑪扎西和國內科研單位合作,對青稞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后,首次繪制出了精確度很高的青稞基因圖譜。通過對功能基因的準確定位,將會選育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優、適應性更強的青稞品種。
“把不同的基因合在一起,這是什么概念,就是將來產量每畝可以上千斤,甚至是每畝產出1500斤,1600斤,都有可能。”
尼瑪扎西是西藏青稞領域的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創新團隊先后主持選育了20多個優異的青稞品種。其中藏青2000畝產達到了350公斤,創下了歷史新高。
“給了農民以后,他們特別喜歡。成為了目前全區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每年推廣上百萬畝,惠及百萬農民增產增收的這么一個好品種。占整個青稞(種植)面積的50%以上。”
作為西藏農科院的院長,他以黨建促科研,利用農科院專家多的有利條件,組織黨員專家為農牧民進行培訓、提供技術,將“兩學一做”拓展到廣袤的農田牧場。
“我們的科技人員長期8年在白朗縣蹲點,白朗縣的溫室蔬菜上去了,奶牛改良上去了,科技支撐的成效極為明顯。我們科技人員到哪個地方去,這個村的農業生產上一個臺階。這就體現了黨員為民的宗旨,體現了科技工作者的價值。”
目前,西藏農科院400多名科研人員中,共產黨員超過了7成。他們在青稞、牦牛等多個領域成果迭出,支撐起了西藏諸多民生產業,實現著造福一方百姓的科研目標。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張忭忭:
“水產專業在西藏屬于剛開展的學科,今年引進了一個漁業的設備養殖,叫單元式高原水循環養殖。尼瑪院長指示,要更加與當地的農民結合起來,以單元式進農戶的方式進去。讓我們這些工作在科研一線的人深刻體會到怎么樣以黨員的身份投入到科研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