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國如何在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基礎上識別機遇和挑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11月10日,央廣網推出《你好,“十四五”》系列解讀報告第五篇。

  構建新發展格局 是“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最大亮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最大的亮點!钡谑龑萌珖䥇f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如果說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構建新發展格局,將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決定性作用。

  他進一步指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內經濟循環面臨不少堵點的實際情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也是大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選擇,是我們的主動抉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巡視員劉勇認為,“以內循環為主”是大國經濟發展格局的基本狀態。大國經濟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經濟總量和增長帶動力均“以國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本格局上來。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杰看來,“雙循環”的提出主要是依據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的前瞻性的重大戰略判斷。

  以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來看,不可能還靠原始的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的外需去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即使是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近幾年也已經不再依賴對外貿易,而是轉而依靠自己內部的增長力量。所以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如果還要依賴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來支撐自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顯然行不通。

  “我們必須從一味依靠外需或者主要依靠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國內需求,這是一個必然的、不可回避的規律性的轉變!彼f。

  以內循環為主體不代表排外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這一提法,有些聲音認為,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發展要更多地依靠內需,是否會影響對外開放的力度?

  針對這一點,張杰認為,以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排外。當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一階段,不能僅僅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優勢,而必須慢慢地轉向創新所帶來的新的優勢,這意味著會加快中國出口產品的優化升級,且不會削弱中國的出口優勢,甚至可能培育出新的增長點。

  同時,中國國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點,都歡迎外國來華進行投資,這意味著我們只會越來越開放,而不會走向封閉。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衡量一個經濟體是更封閉還是更開放,有幾個指標?搓P稅率是更低還是更高、非關稅措施是更多還是更少、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是更好還是更差。毫無疑問,未來的在華投資機會、便利程度都會邁入一個新臺階,不存在關起門來一說。

  高科技制高點和高質量消費:“雙循環”的兩個關鍵點

  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看來,要理解新發展格局,核心就是理解雙循環。雙循環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高科技制高點,只有依靠科技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我們才能形成國內的雙循環,才有條件和世界的循環去結合。此外,則是高質量的消費,只有百姓有了高質量的消費后,才能把這個循環運轉起來。

  同時,中國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開放改革的過程中才走得好,所以雙循環也一定是和世界共同協調發展,和世界一起,共同推動人類往前走。中國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和一切愿意與我們合作的力量合作,共建一個不僅是美好的中國,而且是美好的世界,這是中國人的大國心態。

  “全面促進消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所有生產的結果最終都是為了消費。”但從現在來看,朱民認為國內消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包括一般的居民消費,也包括高質量消費。目前很多消費品還是要靠進口,雖然消費提高的空間很大,但也不容易。

  張杰指出,提高消費能力,首先要“保就業”。只有把就業穩住,把收入穩住,消費才能擴大!爸醒胛募矎娬{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傾向于勞動者和工作者,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要讓勞動者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消費能力才能提高。”

  此外,朱民認為還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消費,來激發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這也是接下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與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