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2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1日,北京市氣象部門預報顯示,京津冀地區12日將有一次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為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
面對來勢洶洶的暴雨,北京市防汛辦向市民發出了減少出行的提醒和倡議各單位彈性上班的通知,不少企事業單位已通知在家辦公。
直到12日12點左右,北京部分區域才出現一陣分散性降雨,但沒幾分鐘又停了。
暴雨姍姍來遲,是不是說明天氣預報不準?懷著這樣心情的你,可能需要一份等雨攻略——滾動預報。
降雨滾動預報(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天氣預報是這樣做出來的
滾動預報,顧名思義,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關注氣象的公眾都知道,天氣預報員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預報結論。
但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在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制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后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進行更新。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系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
暴雨預報是世界難題
中央氣象臺氣象專家給記者作了個形象的比喻:“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濕。但同時,水一定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濕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也有未被水濺到的地方,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濕的程度,難度很大。”
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面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從常規高空觀測系統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
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范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于世界難題。
怎么看滾動預報?官方網站及微博、微信
好在目前隨著智能網格預報技術的發展,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已經實現逐小時更新,降水預報甚至可以實現逐10分鐘更新。而各省、市級氣象部門通常可以做得更精細,預報滾動更新的頻次可以達到分鐘級,同時,可以實時更新預警信息。公眾通過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都能看到不斷滾動更新的預報結論。
另一方面,氣象專家提醒,如果決策者和公眾能養成看滾動預報的習慣,就不會因為前一天看到預報的雨量不太大,第二天就放松懈怠,不再查看更新的天氣預報;也不會因為某個時刻雨停了,就認為已經安全,卻不去留意如果再來一場雨,是否會有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
如果此時還在等雨的你,打開這些官方平臺或者手機APP的雷達圖,就會發現,降雨“大部隊”已經抵達京津冀地區。當然,北京這么大,還要記得隨時關注自己所在區域的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