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孫冰潔)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疫情之下,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既要聚焦老問題,又要面對新挑戰。
上網幫貧困戶售空滯銷鴨子、組建專家聯盟為茶農“云問診”……為了促進貧困人口盡快復工復產,貴州、陜西等地的基層扶貧干部們開動腦筋,想出了不少好點子。
借助線上銷售 幫貧困戶售空滯銷鴨子
3月底,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野漆根村養鴨戶張延亞向該縣氣象局駐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熊興發緊急求助:“熊指揮,我養的3000多只鴨子該出欄了,現在賣不出去,怎么辦啊?”
張延亞是野漆根村的精準扶貧戶,這些年一直靠幫助別人養鴨謀生。
張延亞養鴨途中(央廣網發 中國氣象局供圖)
如今,鴨子達到了銷售條件,可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期與他達成口頭銷售協議的部分商家未能及時兌現承諾,鴨子遲遲找不到銷路,張延亞心急如焚。“現在鴨子已經成熟了,每天要投喂900多斤玉米,花費一千多元,每耽擱一天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熊興發和村里其他攻堅隊成員找過烤鴨店,聯系過農貿市場,但購買量都較小,效果不佳。一籌莫展之際,貴州農經網找到了他,該網沿河縣中心很快采集發布了鴨子的供貨信息。次日,標題為“沿河縣官舟鎮野漆根村亞華生態養殖場急售本地鴨子”的稿件和視頻在網上多渠道發布之后,事情有了轉機。
“我家買4只。”“我要買6只。”……很快,熊興發預留的個人電話就成了銷售熱線。
“張師傅,又有好消息了!貴陽有家公司打來電話,明天就有人開車來買走所有鴨子。”每當接到訂購電話,熊興發就迫不及待地與張延亞分享這個好消息。
在村扶貧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3月1日上午,十余名工人將鴨子裝籠、裝車。張延亞隨貨車將鴨子長途運往貴陽市,滯銷的3000多只鴨子全部售出。
申請公益崗位 助農就業解貧
自3月15日起,每天早上七點半,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西街社區居民張愛霞都會提前到崗,戴上口罩和手套,抹桌子、拖地、擦玻璃,對其所工作的快餐店進行清洗和消毒,一切進行地有條不紊。
張愛霞在店里做清潔記錄(央廣網發 中國氣象局供圖)
然而就在半個月前,張愛霞還在為找不到工作而發愁。
她有一個先天智力殘疾的孩子,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張愛霞無法外出打工,家里已經兩個月沒有收入了,她每天如坐針氈。
“能不能設立一些公益性崗位,為張愛霞這樣的困難家庭帶來一些收入,緩解燃眉之急呢?”潞城區氣象局副局長趙素琴在入戶走訪時有了想法,決定多留意這方面的政策。
3月初,潞城區政府專門下發文件,鼓勵各鄉鎮和部門臨時招收當地人員,充實一線防疫力量,特別提到招聘時優先考慮貧困戶和就業困難家庭。
接到通知后,趙素琴就立刻電話聯系貧困戶,及時入戶解答相關政策。遇到有就業意向的貧困戶,趙素琴便聯系崗位需求部門仔細詢問、對接,并積極上報潞華辦事處。
3月10日,趙素琴從最后一個貧困戶家中出來,整理好手中的資料,長舒了一口氣。這些都是有意申請公益崗位的貧困戶的資料,不厚,但是將會幫助他們走出眼前的困境。
經過入戶調查和電話了解,區氣象局幫扶的12戶貧困戶中3戶有就業意向,趙素琴立即向潞華辦事處提交了申請。
目前,潞城區已開設230個公益性崗位,包括環衛工、生態管護員、園林綠化員、防疫員、清潔消毒員等。這些崗位均優先安排因疫情暫時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預計3月底全部上崗就業,更多貧困家庭將受益。
組建專家聯盟 為茶農“云問診”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是烏龍茶之鄉、鐵觀音的發源地。全縣茶園面積60萬畝,涉茶人口80余萬,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56%來自于茶產業。據統計,茶葉采摘和制作期間,如果遇上惡劣天氣,全縣一天損失高達一億元。
安溪春茶茶園(央廣網發 中國氣象局供圖)
長期以來,作為福建省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安溪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3042處,成為影響茶鄉百姓生產生活的隱患。一旦遭遇地質災害,茶農容易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過去,安溪靠著茶葉逐步摘掉了貧困帽;現在,安溪更需要依托茶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立春后進入安溪春茶生長黃金期,氣象部門絲毫不敢放松。特殊時期,由縣氣象局牽頭組建線上茶葉服務專家聯盟,把制茶大師、茶農、鄉鎮農業技術員、氣象信息員、合作社負責人等近500人聯合起來,組建微信群。
在這里,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發布每周天氣預報和重要天氣預警信息,并根據天氣形勢,與茶葉專家會商后提供茶園管理建議。茶農在種植和管理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在群里及時咨詢,附上圖片或者視頻,茶葉專家隨時“云上問診”,方便又快捷。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氣象專家還著手編制茶葉氣象服務手冊,把之前多次到茶園調研的材料、茶農的田間經驗和氣象服務需求進行系統梳理。手冊涵蓋了安溪縣茶葉氣象災害及防御、茶葉氣象災害因子及指標、茶葉氣象及物候觀測和茶葉氣象服務等多方面內容。
手冊編好后,農業技術人員將人手一本,為科學、高效的茶園管理提供氣象智慧。
跨省包車接送 農民工搭上復工快車
楊富強是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氣象局局長,兼任縣溪鎮江口村聯合黨支部書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復工復產時間比往年推遲了不少,村里滯留了大量勞動力,他們的工作和收入成了楊富強的心頭大事。
復工的江口村村民(央廣網發 中國氣象局供圖)
“江口村現有勞動人口788人,其中近七成都是外出務工人員。到三月再不返崗復工,恐怕已經脫貧的家庭因此返貧,非貧困戶家庭可能致貧。”楊富強很擔心。
“天天待在家里干著急,不知道去哪找工作。”村民楊譚明很是焦慮,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依賴他外出務工。和楊譚明家庭情況相似的,全村還有50多戶。
摸透情況才能有的放矢。楊富強走家串戶收集信息后發現,江口村的務工輸出省份主要是浙江和廣東。他積極聯系在這些省份務工沒有返鄉的村民,請他們廣泛搜集招聘信息,為企業需求和村民就業牽線搭橋。這些信息在村微信群里轉發傳播,并制成招工海報及時張貼。
幾經聯系后,多家大型企業同意提供包車返崗服務。家門上車、進廠下車,“點對點”接送吸引了村民們的興趣。很快,200余名村民搭上了復工的“快車”。
“公司的專車直接來接,既方便又安全。”楊譚明找到了工作,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楊書記,我們已經安全抵達公司,已經在辦理入廠手續了。”村民石進東和莫慶玉滿也打來電話報平安。
“復工復產是直接關系江口村脫貧的大事,防疫和脫貧,一樣都不能落。”楊富強告訴記者,到三月底當地九成外出務工人員已經返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