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澳門12月21日消息(記者王晶 佟亞濤 韓靖)臨近圣誕,澳門游人如織。

  這里的趣味,絕不只是極盡奢華,更在于街角小巷。穿行在澳門老城區,腳踏白黑兩色小方石鋪成的街道,中國韻味和南歐風情迎面而來,成為澳門的獨特印記。

  澳門光影節光雕表演為大三巴牌坊披上彩衣(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絕大多數人對澳門的認識,都是從大三巴牌坊開始的,這里也是游客來澳必打卡“老八景”之一。記者與澳門旅游業議會會長的約訪,也正是由此開始。“從這里一路往下走,景點都聚集在這附近,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去到澳門世界遺產大概一半左右。”倚靠在大三巴右側的石墻,胡景光身邊的游客川流不息,即使是午飯時間仍絡繹不絕。

  20年前,胡景光接任旅游會長一職,這期間(1999年到2019年),澳門旅游業經歷了回歸后的高速發展期。從最初的年接待游客數量700萬人次躍升到4000萬人次,增長超5倍。“回歸前來澳旅客主要來自香港,從碼頭那邊過來,但10個人中,可能沒一個內地人。”但如今他頗為感慨,“澳門游客量內地游客就占了七成”,采訪期間,胡景光講著一口夾雜著粵語的普通話,調侃自己語言不過關,“現在游客多了,街上普通話的比較多。”

  市民與游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欣賞澳門光影節的光雕表演(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2003年是一個關鍵節點,內地開放居民赴澳個人游。這一政策的開閘,直接拉動了內地游客赴澳旅游。

  在老澳門人胡景光的眼里,如同眼前的大三巴牌坊,澳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混搭城市,走在某一處大街上,左邊是巴洛克式的建筑,右邊是廣東民居的合院。正是葡語文化和中華文化交融的燦爛輝煌,讓澳門的飲食、建筑等文化景象,在整個世界都顯得別具一格。

  這也恰恰成為澳門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1992年,澳門社團從40多個景點中票選出“澳門老八景”:“鏡海長虹”“媽閣紫煙”“三巴圣跡”“普濟尋幽”“燈塔松濤”“盧園探勝 ”“黑沙踏浪 ”“龍環葡韻”,這些過去都是旅客游覽澳門的方向標。此后,在政策的加持下,伴隨不斷增長的旅游人數,也讓澳門越來越有底氣,向世界旅游休閑中心進發,從過去依托博彩業發展向現代旅游休閑產業轉型。

  “澳門面積小,交通簡單,餐飲集中,所以游客可以在博彩城體驗,也可以去老城區吃美食、逛古城。”胡景光告訴記者,這也是澳門旅游的另一個趨勢。涌入的游客不再擁擠在核心景點和博彩城,而是逐漸開始向城區的各處分流。

  記者行至大三巴牌坊前的一家牛雜店,店主張榮昌感觸頗深,門店前經常是“只見人頭、不見石頭”。“游客多得不得了,每天都是人擠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內地游客。”此外,胡景光向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也可窺一二:20年前澳門酒店房間數量約為9000間,如今已經超過40000間,全年平均入住率達到九成以上;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統計,2018年澳門旅游收益超過4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

  入夜,位于大三巴牌坊附近的手信街,人流如織(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盡管擁有眾多密集景點,但澳門在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過程中,仍在不斷尋找新亮點。為了吸引更多游客,也為了分散傳統景點的客流壓力,“澳門新八景”經過評選后出爐。票選結果按澳門居民與非澳門居民以六比四權重比例計算,最終得分最高的西望洋山、兩湖一塔(南灣湖、西灣湖和旅游塔)、議事亭前地、龍爪角、路環漁村、戀愛巷、福隆新街及港珠澳大橋八個景點入選。

  以大三巴牌坊為起點,五分鐘內,游客可以走到“新八景”中的議事亭前地和福隆新街。這兩個景點分別代表著歐洲格調和傳統風情。議事亭前地是澳門最熱鬧的步行街,右邊是澳門郵政大樓,屬于典型的葡式建筑,整個廣場由碎石子鋪成波浪狀,它的位置居中,任何游客都必須通過這里游覽老街區。

  從這里可以通向玫瑰教堂、大三巴等澳門地標建筑。此前位于澳門議事會的前方,因此而得名(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而如果游客想遠離喧囂,也可以在西望洋山、路環漁村、龍爪角感受自然風情;還可以在旅游塔體驗空中漫步等刺激的娛樂項目。胡景光說,“新八景”中最新的,當屬去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一橋牽三地”,從此,廣闊的伶仃洋天塹變通途,港珠澳正式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此外,近年來,澳門政府也將不少舊建筑物列為重點文物,并撥出巨款重修,“新八景之一”福隆新街便是其中的代表,全街一式鮮紅的通花窗門等舊有風采得以保留,成為澳門最適合步行的街道,食肆及手信店林立,呈現出另外一番風貌。

  記者看到,干凈的長石板路兩側,黃墻紅窗,韻味十足。胡景光告訴記者:“這里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青樓建筑群,澳門現在沒有這種古建筑集群,可能有一棟兩棟,這里一條街都是古建筑。

  如今,去澳門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甚至只為“到此一吃”。

  在佛笑樓左轉,便可進入有紅色建筑和百葉窗的福隆新街(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澳門旅游市場的定位,也在不斷根據周邊地區的新變化進行調整。

  比如大三巴牌坊下的戀愛巷。走在巷里,歐式建筑林立,就像是置身歐洲的某個小路中。這樣一條斜坡向上、通往圣堂的路,本來的葡文名Travessa da Paixao,譯成英語是Travel of Passion。只是原來葡文路名在宗教中特指“耶穌受難之路”,象征耶穌背負十字架上山最終受難的過程。可這樣一個宗教故事,卻最終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點。

  胡景光覺得,“乘大巴、吃盒飯、買手信、留個影”的傳統一日游模式早已不適合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旅游群體,也很難帶動起澳門旅游產業的多元化。“有故事有歷史,又文藝,這樣有著浪漫名字的高顏值建筑物,吸引著眾多年輕游客來拍照打卡。而這里還有一個藝術電影廊和影院,也是澳門提倡的文化創業產業。”胡景光解釋說,以藝術文化展現模式凸顯旅游休閑的體驗,如此一來,藝術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相得益彰。

  而除了“新八景”外,傳統景點也在增添新色彩。

  每年12月,澳門光影節都如期而至。大三巴牌坊等景點披上彩衣,在夜間上演視覺盛宴。胡景光說,澳門也在不斷推動夜間經濟,“這對于城市來說都比較重要。這幾年澳門在推動產業多元化,期望我們推出多一點的活動,比如光影節等,都是希望旅客來澳門旅游,晚上也有很多活動給他們(觀賞),他們在澳門停留的時間更加多一點。”

  實際上,“澳門新八景”,新舊交錯、中西交融,不僅展示著澳門的文化底蘊與城市發展,也在折射赴澳游客結構的改變。胡景光發現,來這里的都是自由行的旅客,旅游團主要是去老八景,“自由行的游客就會上午過來,拍照打卡,很多人來。”

  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游客進出澳門更加方便,也在帶動訪澳旅客結構的改變。據記者了解,未來港珠澳大橋作為進入澳門的口岸,重要性會繼續彰顯。旅客結構有較大改變,團隊客人慢慢減少,個人客人越來越多。

  路環,澳門最質樸市井之處,也是澳門葡式蛋撻的發源地( 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路環漁村,這些濃郁的葡萄牙風格色彩,成了澳門生活的底色( 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在澳門,旅游業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作為一個陸地面積僅32.8平方公里,總人口65.6萬,相當于北京市總面積0.2%的這樣一個特別行政區。2017年澳門總體就業人口達38萬,當中旅游相關行業的在職員工超過19萬人,相當于每兩份工作中,就有一份與旅游業相關。

  近年來,國家“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都陸續提出支持澳門發展成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無論你是否從事旅游行業,是學生還是老人家,每一個市民都是‘澳門旅游大使’。”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局長文綺華說道。2013年,特區政府旅游局推行“澳門旅游認知計劃”,舉辦嘉年華、導賞、圖片展等活動,旨在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和熟悉澳門旅游業的發展,推廣“以客為先”的觀念,迄今已吸引了13萬人次參與。

  旅游業的發展也讓澳門的旅游教育步入快車道。胡景光說,澳門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旅游相關專業。在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旅游休閑管理”學科中,澳門旅游學院位列亞洲高校前5位、全球第30位。

  此前,澳門旅游學院院長黃竹君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1995年學院剛成立時只有一個本科專業,學生60人,成人教育規模僅為1000人;今年本科生超過了1600人,成人教育更是突破了2萬人。“學院師資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與30多個國家與地區超過100個機構有合作,全球有超過600個實習單位。”

  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澳門機場填海工程等跨境及本地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完工,為澳門內引外聯架設了更加牢固可靠的軟硬件平臺。“澳門地域小、人口少,技術和人才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澳門的旅游業才可能到達今天的高度。”文綺華說。

  哪吒廟與大三巴,兩座風格迥異的建筑,在澳門這片土地上,共榮共存了長達一個世紀( 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采訪臨近結束,胡景光特意帶記者前往大三巴這處西式教堂遺址的右側,一座完全中式風格的哪吒廟,他說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可以讓兩種信仰如此和諧共生,而世遺委員會也曾給出這樣的評價:這是中西方交流最早且持續溝通的見證,胡景光覺得,這場持續了數百年的融合,讓澳門成了今日聞名的世界旅游休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