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石嘴山8月21日消息(記者王晶)清晨7點15分,天剛擦亮,從銀川開往汝箕溝的7524次列車便緩緩駛出站臺,將沿著賀蘭山脈蜿蜒而行。眼下的大西北早已進入秋涼節奏,稀稀拉拉上車的乘客迅速分散到各節車廂,年輕人忙著補覺,上了年紀的旅客則拿出備好的早餐,頭轉向車窗外慢慢享用。
海拔相差1000多米,途經農田和戈壁灘,銀川至汝箕溝僅143公里,行至全程卻需4小時?扇荷街校@是僅有的交通工具。車廂沒有空調,只有頭頂上懸掛的老式電風扇在吱吱地轉,車窗不上鎖,可隨時開窗感受西北大漠。記者登車體驗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紀90年代,喝水、供暖全靠鍋爐,到站提醒仍需列車員喊話報站。
紅褐色的丘陵綿延不絕,嶙峋的怪石遍布山坡,列車在山溝里蜿蜒前行……幸運的話,還可見到吃草的野山羊,記者隨車一路遠行,好比置身于一部西部文藝大片之中。
5車廂,1號座,53歲的耿培云毫無遲疑徑直地走到車廂靠窗的第一個位置,落座。30年,這幾乎成了她的“專座“。在距離銀川幾十公里外的大武口,耿培云的店鋪就設在那,來去頻繁,從未間斷。“票價才9.5元,而且能停到門口,再方便實惠不過了。”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巴車票往返26元,且兩邊汽車站離店鋪很遠,還要倒兩趟公交。
但這列小慢車的“亮點”剛好滿足她的需求:逢站必停、當天往返……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鐵路公交”。
7524次列車由銀川始發,途經暖泉、石嘴山、平羅、大武口、大磴溝、呼魯斯太、白芨溝,11:16到達汝箕溝,當日往返。(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實際上,耿培云乘坐的并不是一趟普通的綠皮車!胺邸绷私雮世紀,目前為國內“最高齡”列車,且依然循著半個世紀以前的足跡,沿包蘭線至石嘴山車站,向西北進入石嘴山市石炭井礦區,隨后向西折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最后再回到平羅縣汝箕溝鎮。
除了像耿培云一樣往返通勤的旅客,也有不少外來游客坐上這趟綠皮火車,感受“慢火車”帶來的文藝浪漫。
但他們可能并不知曉,7524次列車,過去因煤而開。
大磴溝、白芨溝、汝箕溝……列車經過的許多站點與“溝”字有關,也與礦區有關。最鼎盛時,礦區里居住了10余萬人。地處中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是享譽中外的優質“太西煤”產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賀蘭山下一些大型煤礦相繼建成。據蘭州鐵路局銀川客運段介紹,1971年,有著“太西煤走廊”之稱的包蘭鐵路支線——平汝鐵路建成。
為解決煤礦工人的出行需要,7524次列車開始運行,成為該線路上唯一的普客列車,連接起礦山和城市。
火車經過的礦區、山區(央廣網發 銀川客運段供圖)
沿途13個車站、75個涵洞、52座橋梁、13座隧道的名字,何處會顛簸,哪里風景最美,洪靜云都依稀記得。
上紀70年代就在7524次列車上擔任列車長,如今已66歲的她當天與記者一起重返列車追憶青春,“不管是車里還是車外,都變化太大了!”她說,現在車上保溫設施更好了,木椅也變成了軟座,當年廁所沒有保溫設施,一到冬天就結冰,經常要用鋼釬砸冰,有時還會被大便濺到一身。
因為沒有站臺,彼時列車每到一個站點,他們都要在車廂門口放好木梯,遇夜晚,還得提著馬燈照亮乘客腳下的路!澳憧,車外環境變化更大!鞭D過身來,與洪靜云同行的劉玉霞接話道,7524次運行的線路由于地處賀蘭山與烏蘭布和沙漠交界處,所以當年從大武口站開始,鐵路兩旁就布滿了連綿的沙地!帮L吹沙石跑,遍地不長草。這是我們當年形容沿途‘風光’的順口溜!眲⒂裣颊f,當時是蒸汽機車,加上外面沙塵大,列車窗戶常是黑的。經過隧道時,臉還會被煙氣熏黑。
車上不少上了年紀的乘客,體驗乘車重溫舊日時光。(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比起那些風馳電掣的高鐵、磁懸浮列車來說,這趟綠皮火車就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讓人忍不住去咂摸生活中過往的滋味。在“哐當哐當”的列車聲中,耿培云也打開了話匣子。在開設店鋪前,她就在礦上上班,負責為工人分發礦燈!爱斈晡胰サV上報到的時候坐的就是一趟只掛了5節車廂的客運列車!皳貞洠羝麢C車在賀蘭山山闕上蜿蜒爬行,發出震耳欲聾的排氣聲震撼著山川河谷,仿佛整個大山都搖動起來。那趟列車雖然只有5節車廂,但由于坡道陡峭(一般來說,鐵路干線的坡度大概是6‰-12‰,但平汝鐵路的坡度已經達到了20‰),列車的速度一直很慢,有時候感覺就要停下來了。
“那時火車購票還沒有實行實名制,我們就提前準備好一些車票,否則兩站之間的距離太短,補票根本來不及!彼鞒鲆粋形象的比喻向記者描述彼時乘車“火爆”的場景:”涌出來的旅客,就像電影院散場后一樣!贝蟮阶蛲硌胍曅侣劼摬ダ锏氖澜绺窬、小到還在各自嘴巴里回味的早餐,每次乘車她都能碰到工友,不比現在很多旅客抱著手機,耿培云更懷念與老熟人聊天打發時間的車廂氛圍。
過去列車員手工清洗車身(央廣網發 銀川客運段供圖)
可當前,我國正在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寧夏石嘴山地區的許多煤礦逐漸關停并轉,員工也被分流安置。7524次列車經過的許多礦區都只見礦山不見人,很多售票點也已取消!艾F在礦區上車的人明顯少了,更多的是在城市之間往返的乘客!绷熊囬L時愛玲告訴記者,以前上車要站著,現在上來就是“臥鋪”。
但每逢雨雪天,汽車進不了山,這列火車還是會“爆滿”。
“老爺子好!”“您別著急,好謝謝您!”“上班兒去?”很多人上車時會和時愛玲互相問候幾句,聊天的熟絡程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親戚或老同學,但實際上往往都是常坐車的老乘客!斑@趟車滿員可載636名乘客,因為是沿途通過銀川、大武口的唯一一趟鐵路公交,所以每到周末基本都是滿員!睍r愛玲說。
經過六次提速,眼下我國已經步入高鐵時代,平均時速三四十公里的“綠皮車”恰如慢鏡頭般,穿行在偏遠鄉村的“最后一公里”。即使在沿海地區坐過高鐵和磁懸浮列車,耿培云說這仍是讓她這輩子最難忘的車,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哞F時我跟人聊天提到我們這列火車,別人不相信,說哪有這么便宜的、哪有這么慢的!彼y掩興奮地與記者分享道,在這列火車上,她與不少列車員都成了朋友,平時不在列車上見面也會打招呼。
這趟車上的列車員,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工作,就是及時清理車廂內的煤灰!耙驗檫@條線路是‘烏金之旅’,遇上刮風天氣,很多乘客上車時都會自備一塊毛巾,坐下之前先擦擦座椅,如今還有乘客保留著這樣的習慣。”耿培云笑著說。
列車票價至今未變。全程9.5元,最低1元,兒童票0.5元。(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列車員正在為鍋爐添煤(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有時車到了大磴溝,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成群的野生駱駝。”11點,經過4個多小時的顛簸,列車即將到達終點——汝箕溝。青年作家柳元每次和弟弟回大武口老家,也選擇坐3元錢一張票的綠皮火車。他說,每逢節假日這趟車總是坐得滿滿的,“晃晃悠悠地前行,像是漸漸遠離都市的喧囂,回歸平淡的生活”。柳元尤其喜歡置身其中的感覺:舒適又便宜、懷舊又文藝,引人思緒萬千。
如今,在這趟當地走親訪友的列車上,父輩常帶著兒孫來坐,想讓他們記住這是童年,同樣也是開往家的方向。
車窗外(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