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記者高藝寧 馬文靜) “這個由貿易戰引發的世界大變局,對作為一貫主張并踐行合作共贏、公平貿易、多邊治理,倡導并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在20日舉行的中美經貿摩擦關鍵議題研討會上如是說。
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如何“危”中尋“機”,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爭取戰略主動?與會專家認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和合理渠道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同時,要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鏈中的位勢,從而帶動國內產業和經濟升級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當前,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格局。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看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全球化日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然而遺憾的是,面對全球化這一必然趨勢,曾自詡為自由市場經濟旗手的美國卻逆歷史潮流而動,做了大量阻擋破壞全球化的事。孫學工就此指出,美國不僅到處揮舞關稅大棒,大范圍挑起貿易摩擦,導致經幾十年努力得來的關銳減讓成果得而復失,全球貿易壁壘明顯升高,還破壞全球和區域貿易安排,“到處退群”,故意癱瘓WTO運作,并施加“長臂管轄”,以美國國內的法律取代國際規則。在雙邊談判中,美國恃強凌弱、漫天要價、極限施壓,以叢林法則代替公平正義。此外,美國政府對正常企業搞禁運和禁止美元交易,嚴重破壞全球供應鏈和交易體系。
在孫學工看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和合理渠道不是搞逆全球化、以鄰為壑,而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加強合作,共同應對。
“當前,中美經貿合作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形成高度互補、利益交融的互利共贏局面,不僅兩國受益,且惠及全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同樣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只有中美兩國共同努力,才能探索走出一條有利兩國、惠及世界的合作新路。
提升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鏈位勢
“無論是以提價穩出口,還是以提高產品品質贏得美國以外的客戶,都必須提升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鏈位勢,從而帶動國內產業和經濟升級發展。”
在陳東琪看來,華為等科技企業全面掌握5G技術,從終端、基站、無線芯片組、通信半導體、中央處理器,到智能物聯、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等的芯片和架構技術。“這對我國產業升級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陳東琪建議,我國企業可采取三方面措施應對美國的技術封鎖和非法斷供。一是迅速調整優化供應鏈,尋找外部替代,以保障技術產品供應鏈不出現斷裂;二是借賣方斷供之機進行內部替代,將原來的技術“備胎計劃”轉正,盡快投入商用;三是增加研發投入,集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快科技自強進程和節奏,形成掌控核心技術及其市場的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將貿易戰升級,不僅直接封鎖技術,打擊零部件供應,還指令美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限制華裔學者的科研準入和學生的學科選擇,迫使相關國際技術協會對中企和華裔專家采取歧視性措施,禁止華為等科技企業參加相關國際組織,不能跟大學合作,不能使用美國成分的任何東西,甚至不能跟有美國成分的網絡連接。
在陳東琪看來,這些非法限制行為,不僅破壞了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更破壞了科學家為人類進步而自由選擇的國際學術秩序,進而降低了美國對國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前沿科學家、教授和青年技術專家離開美國,來到我國和其他非美經濟體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研發。這有利于我國打造人才強國、加快現代化建設。”
擔當大國責任 以強大市場應對風險與危害
“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嚴重挫傷了全球實體經濟市場信心,可能引發2008年以來的世界經濟二次衰退。”面對貿易摩擦帶來的挑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臧躍茹認為,要用好國內市場資源,發揮國內市場潛力,穩定國內投資消費。
根據初步估算,預計2025年,我國汽車和出行服務、家電家居家裝、住房租賃、城市生活服務等主要市場的潛在規模將在40萬億元左右,加之智能化+、5G+、物聯網對商品和服務市場規模的倍增效應,市場潛在規模更加龐大。
臧躍茹說:“關鍵是要切實將如此之巨大的市場潛力轉化為實際有效消費,支撐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同時,要通過穩住國內市場來穩外資和穩外貿,保持市場投資信心。”
臧躍茹指出,要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國內市場規則,形成強大市場能力。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與之相稱的規制能力,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博弈正當利益,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從而謀求與自身經濟體量和貢獻度相稱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力爭把大市場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臧躍茹建議,加快國內市場開放,并推動內外市場規則融通,主動捍衛多邊經貿規則體系和公平市場交易規則,讓全球共享中國市場發展之紅利,更好體現大國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