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首都北京的生態環境歷來備受公眾關注,自2017年起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開始用衛星遙感監測北京地區生態環境及其格局的變化。近日《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均達到最好。
2018 年北京市各區平均植被覆蓋度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供圖)
植被固碳釋氧量用以定量評估植被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2018年北京地區植被固碳釋氧功能較5年前整體提升23%,其中生態涵養區的固碳釋氧貢獻量占全市的85.9%。水庫水體面積直接反映生態涵養區水源保護情況,遙感監測顯示,2018年北京兩大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庫和官廳水庫水體面積均達到2000年以來最大值。
而城市遙感監測顯示:2016年以來北京市植被覆蓋度快速提高、地表溫度顯著下降,2018年為近5年多來植被覆蓋度最高和地表溫度最低年份;城市熱島效應自2016年以來開始顯著緩解,2018年熱島面積為十八大以來熱島面積最小年,但通州-亦莊連片區域為全市溫度上升最快的區域。
此外,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大氣潔凈度也在快速改善。《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市大氣潔凈度為5年多以來最好年,懷柔區、門頭溝區和延慶區位于全市前3名。北京市平均臭氧濃度升高趨勢加快,2018年為第2高值,臭氧濃度最低的3個區分別是門頭溝區、房山區和延慶區。
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是北京兩大重要生態功能區。“多年來,我們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技術對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持續、動態地監測,通過對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大氣透明度、大氣潔凈度、城市熱島等多項指標值的年際間分析,反映生態環境及其格局的變化。”王冀說。
《報告》同時指出,2018年北京大部地區光、溫、水條件匹配較好:地表太陽輻射為近6年來的次高值,主要生長季≥0℃積溫較常年偏多,大氣可降水量為近16年來最大值,地表實際蒸散年平均值高于常年值13.7%。有利的氣象條件對北京生態質量持續改善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