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1日消息(記者王晶)“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影響,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沒有出路,只有堅持攜手合作,才是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今日社科院舉行的《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暨應對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做了以上表述,并表示,部分經濟體間貿易摩擦升級的可能將增加貿易前景不確定性,但對今年全球貿易增長仍持樂觀態度。
但盡管如此,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藍皮書》執行主編黃茂興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仍指出,在貿易保護主義沖擊下,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一是從國際形勢來說,當前國際環境形勢異常復雜,外需對經濟拉動的作用逐步減弱;二是從消費走勢來看,雖然穩中趨緩,但是體制升級的步伐總體還是偏慢;三是從投資來看,一些投資主體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比較大;四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存在一定的挑戰。
那么,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黃茂興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一是對內要進一步深刻變化,打牢經濟增長的基石;二是對外擴大開放的力度和廣度,推動貿易戰略轉型;第三個是做好對外開放的制度層面建設;第四個是推進對外貿易轉型發展戰略。
以金融業為例,黃茂興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取得了顯著成就,金融業總體實力大幅增強、組織體系日益完善、監管格局逐步成型、市場開放度日益提高。《藍皮書》專題報告指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風險與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
對此,在黃茂興看來,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尤其是金融的監管協調機制,來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二是要加快金融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設,比如影子銀行的風險管理等等;三是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制,隨著新一輪國家機構的改革,從原來一行三會的機構改革的框架到現在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包括地方金融監管也專門設立了金融監管局,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地方金融機構的監管能力。”
此外,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首當其中,影響最深。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2014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達到2.2萬億美元(現價),占世界的比重達到17.5%,制造業產品出口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力。
“在新一輪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各類貿易保護措施更具有隱蔽性、合理性,對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沖擊,倒逼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黃茂興這樣分析道。
因此,今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7-2018)》,著力分析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及中國的應對措施。
《藍皮書》建議稱,首先要積極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實現制造業精益生產;深化“互聯網+”驅動制造業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盈利模式和組織模式的創新,實現“互聯網+”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全面滲透。
其次,要堅持自主創新,有效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最后,要建立健全市場化、跨區域的環境政策和立法體系,完善現行的環境規制體系和市場型環境規制工具,提高環境規制強度;提高政府環保財政投入,加大各級政府財政供給,如采用定向補貼的方式補貼企業環保設施的購置,鼓勵企業采用節能減排的技術工藝和研發創新,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強化綠色技術創新在制造業企業的溢出效應。
黃茂興也建議,鼓勵中國制造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技術合作與標準制定,將國外先進綠色技術應用到國內產品生產,從而在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緩解國內企業的環境規制壓力,拓寬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國際資本和貿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