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梁爽 王晶)“救護車一響,一頭牲畜白養;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一句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反映了脫貧攻堅最現實的問題。
當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最大的“攔路虎”。如何減少農民群眾因疾病帶給家庭難以承受的額外支出,解決好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近日,由中國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部門聯合發布健康城市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重大疾病成為橫亙在貧困人口脫貧路上最大的癥結,充分利用數字化遠程醫療服務,推動遠程醫療扶貧工作,有望成為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新方向。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要實現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確保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同步奔小康,就必須找準貧困的主要原因、對癥下藥。
據國務院扶貧辦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現有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占42%,遠超其他因素。
針對農村健康問題,藍皮書研究發現,農村優質衛生資源不足,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滯后成為制約農村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
藍皮書指出,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試行到推廣,雖然極大地緩解了參合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但是,由于中國貧困地區絕大多數基層鄉鎮醫院,軟、硬件條件差,很多基本的醫療設備,如數字X光機、彩色B超、血液升華分析儀都不具備,總體呈現出“買不起、修不起、沒人用”的尷尬狀況。
某些疾病在農村特定區域多發也成為一大制約因素。藍皮書稱,一些鄉鎮存在相當數量的人群共患某一種疾病,這是否與當地的工業布局、生活環境、水源、食品等基本生活生存條件存在聯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此外,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的比例低、范圍窄。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和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但是在實行門診統籌的地區,門診醫療費用報銷比例一般在20%左右,在鄉村衛生院住院的病人,報銷比例一般在70%左右,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藥費不在報銷范圍內。
如何提高農村健康水平?藍皮書建議,加強鄉鎮衛生院診療能力建設,抓住醫療扶貧的源頭。讓貧困地區人口實現“病有良醫”,不必扎堆去城市大醫院看病,在農村加強基層醫療力量,推進分層診療提體系,可以這既有利于遏制“小病變大病”,也能有效防范過度醫療。
同時,充分利用數字化遠程醫療服務,提升醫療扶貧的精準度。通過加強信息體統建設,完善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互聯互通、遠程會診、資源共享的形式,緩解基層醫療機構醫生資源不足,診療水平低,病人信任度小的狀況,有助于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
農村精準健康扶貧還要充分發揮公益組織的力量,有效推動遠程醫療扶貧工作。遠程醫療實質上是傳統醫療方式的有效補充,是傳統醫療向電子化醫療發展的過程,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廣泛動員社會資源的優勢,整合聚集“政府、社會、市場”多種資源,聚焦醫療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