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林芝8月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兩茫茫;風光旖旎、草色青青,隨處都是我心靈的牧場。”每一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哼著這首歌謠,來到西藏,試圖尋找心靈的故鄉;然而只有少數人最終留在了這里,把異鄉變成故鄉,樊敬芳與阿誠夫婦就是其中一例。
2014年8月,第一次進藏旅行的夫婦二人還是一對兒純粹的“背包客”,彼時的身份是廣州的設計師;2018年8月,他們已成為西藏林芝米林縣朗多村的“致富帶頭人”,打理著有100間客房的精品客棧,帶動了村中60戶人脫貧致富。
7月30日,樊敬芳的客棧剛送走一批客人。(央廣記者 孫冰潔 攝)
“原來我以為開個客棧會很悠閑,現在發現我一點都不閑,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7月末的一個晴朗下午,記者在位于米林縣羌納鄉朗多村的“找個地兒待著”客棧見到樊敬芳時,她剛和員工收拾完客房,“晚上還有兩撥客人要來。”一邊招呼記者,一邊麻利地與員工交待接下來的事宜。
“找個地兒待著”是樊敬芳與阿誠夫婦在西藏林芝米林縣羌納鄉朗多村開設的第一間精品客棧。從外觀上看,幾乎和當地村民日常住所沒有什么區別。傳統的藏式房屋,木欄雕花已經有些剝落,推門而進的一方小院里,有一個人工水池,沿池鋪設的鵝卵石小路兩邊,幾棵柳樹、核桃樹隨風揮舞著枝條,都是當地常見的樹種。樊敬芳告訴記者,她從客棧最初的設計中,就決定要保持當地的藏文化特色,修舊如舊。“我是不想把它弄得像公園一樣,修的整整齊齊。既然在村里待著,我就希望它有村里的特色,有原生態的風格。”時間驗證了她當初選擇的正確,如今,朗多村新開的客棧也都延續了樊敬芳最初定下的風格,客棧與村中景物融為一體,不覺突兀,也讓更多進藏旅行的游客因為原生態風貌而選擇駐足于此,提高了客房入住率。
林芝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稱,樊敬芳所在的米林縣羌納鄉朗多村,是一個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距林芝市僅36公里,地處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游環線,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可耕地面積不足,加之旅游業未進行開發,這里一直是羌納鄉的重點貧困村。全村60戶278人中,有80多人為貧困戶,朗多當地一直有“端著金飯碗,守著窮日子”的說法。
7月30日,“找個地兒待著”客棧外觀。(央廣記者 孫冰潔 攝)
2014年8月,樊敬芳與阿誠第一次自駕來林芝旅行時,路過朗多村,便被這里的秀麗風光和村民的淳樸好客打動,但卻始終找不到一間心儀的客棧。“西藏的景點之間離得比較遠,你只能開到市區住酒店,第二天再折返,很不方便。”就這樣,原本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從事創作的夫婦二人決定留下來,開一間心目中的理想客棧。
2015年,經過近一年的尋找、考察與協商,樊敬芳終于成功租下了朗多村村民久巴的四間屋子,并雇用當地村民到此打工、進行改造。一年后,整修一新的客棧開業,原本在此幫工的村民中有近十人成為客棧的首批正式員工,從事保潔、收銀等工作,每月工資在3500元左右。
7月30日,位于客棧內的書吧一角。(央廣記者 孫冰潔 攝)
樊敬芳的客棧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也逐漸改變著當地傳統保守的思維。“他們原來對酒店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標準化,要高大上,現在覺得保持原汁原味反而更容易吸引客人。”2016年,為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整個朗多村精品客棧項目付諸實施。 采用“政府扶持+村集體+能人+貧困戶”(即政府補貼、群眾集資、能人帶動、貧困戶收益)經營模式的精品家庭客棧于當年3月動工建設,在2017年中竣工。至此,占地1800平方米,集餐飲、文化、旅游服務、休閑娛樂、林果產品采摘銷售為一體的精品客棧也成為朗多村的一張名片。
朗多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客棧運營后由村集體與致富能人簽訂出租合同,由能人負責打造品牌,條件成熟后交由村集體經營。合同期內,政府、農牧民、能人、貧困戶按資金投入比例劃分股份,按股份分紅,收入的30%給村集體,每年向村集體繳納土地租金12萬元,同時將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納入到精品客棧進行客房保潔、餐飲服務,每戶建檔立卡戶年增收可達6000元以上。
已經在朗多村待了三年的樊敬芳如今提起朗多,言必稱“我們村”,她自嘲如今已經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村里人”。正值林芝瓜果采摘季,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村民給她送來自家剛摘的時令水果;遇到藏歷節日,她還會被熱情的村民邀請前去聚會……客棧除了日常接待外,更像是村中的“便民服務站”,村民每逢充話費、網購都會來找樊敬芳,“我們經常幫他們網購,寄到林芝,我們開車提回來再發給他們。”對此,樊敬芳卻樂此不疲,“我喜歡當地這種淳樸的民風,打算一直扎根在這。”
3年間,客棧通過向老百姓租地,為朗多村增加收入近30萬元;通過向朗多村購買材料,雇用農牧民務工,為村里帶來收入達98萬元……
樊敬芳向記者透露,如今他們正與內地的大學合作,準備參與打造朗多藏文化村,并在朗多建立“流動圖書館”。“我們以后會開發一些手工體驗,客人來這后有得住、有得玩,還可以深入當地的風俗文化,和老百姓交流,通過購買當地的土特產,也可以幫助到老百姓。”這是樊敬芳設想的朗多村的未來,也是她理想的心靈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