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怒江9月1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順著王瑪基公路行駛近1個小時,汽車從海拔幾百米爬升到2500多米,終于到了秤桿鄉王瑪基村。幾十公里的山路,平均坡度在60度以上,滑坡、落石隨處可見。“在這里開車沒點膽量還真不行”,當地的司機師傅說到。
“王瑪基”一詞在當地方言中意為“竹子林”,傳說過去曾因 “窮的一無所有”而得此名,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山村。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諸多原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深度貧困一直困擾著大山深處的村民們。據了解,王瑪基村共有建檔立卡戶266戶108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86.56%。
平均坡度60度以上 種地像攀巖
怒江有三險:路險、地險、房險,在王瑪基村生活的村民們對此深有體會。
通往王瑪基村的山路
在王瑪基公路修通之前,這里的村民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村民下一趟山至少要花9個小時,山路難走,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山去”,怒江州林業局紀委書記師花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到,之前因為道路阻塞,一位下山做產檢的孕婦摔倒在半路,至大出血去世。
“道路的通暢不僅對王瑪基村的脫貧致富非常關鍵,也直接關乎到每個村民的切身生命安全”。但是在這樣大坡度的山上修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建設成本大,技術要求也十分高。“修路用的一車砂石不算成本,光運費就要上百塊錢,比正常情況下的費用至少翻一倍”,王瑪基村村民曾給記者算過一筆賬。
大山不僅阻隔了道路,也使村民的生活處處充滿危機。王瑪基村大多房屋依山而建,有很多村民的家建在坡度60度以上的半山腰處,地質災害隱患極大。“我們種地就像攀巖一樣,冒著生命危險,腳下一滑,很容易滾下山去”,當地村民每次說到這里總是長吁短嘆。
據王瑪基村干部介紹,整個怒江州境內平地非常稀有,除蘭坪縣的通甸、金頂有少量較為平坦的山間槽地和江河沖積灘地外,其余多為高山陡坡,可耕地面積極少。
“從山上搬到山下不現實,除了山下無地可搬外,脫離了大山的村民也失去了謀生的手段。所以,異地搬遷很多情況下,是把地質災害頻發帶和地處坡度70度以上的農戶搬到相對平坦的地方”,師花才介紹,2017年,王瑪基村1、2、3村民小組規劃將有59戶進行異地搬遷,其中建檔立卡戶32戶。
“咱們蜂蜜質量好,一點不愁賣”
在王瑪基村的一小塊平坦的草地上放著48個蜂箱,這是王瑪基村打芽洛二組密波才扒最近的新營生。
密波才扒展示他養的蜜蜂
密波才扒家幾代人都干著養蜂的生意,但是因為交通不便,之前的蜂蜜大多自給自足或者是村民間“以物易物”,深度貧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2012年,隨著王瑪基公路的開通,密波才扒一家的生活終于出現了轉機。
“以前,村里沒有路不通車,山路靠著兩條腿要走6.7個小時。現在開著車1個多小時就能到縣城,我這些蜂蜜終于有機會走出這山溝溝了!”密波才扒興奮的對記者說到,咱們蜂蜜質量好,現在都是專供江浙地區,一點不愁賣。
除了密波才扒,農戶楊二才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寬裕。這兩年,因為扶貧政策的深入推進,他的家除了從危險的半山腰搬到相對平坦的地方,還在鄉政府的的幫助下,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搞起了種植、養殖業。
王瑪基村異地搬遷點
“600多棵泡核桃,現已試花試果,預計收入3000元;養殖山羊50頭,平均年收入7000元;養殖中蜂30箱,收入10000元;綜合收入20000元”,楊二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為了促進農民增收,村里2010年開始推廣泡核桃種植,目前種植面積1萬多畝。為了發展生態多樣性農業,還在核桃地里套種了土豆、山藥、魔芋等林下作物”, 師花才介紹。
往年王瑪基人逢年過節就比誰家堆的柴火多,如今逢年過節比的是誰家殺的年豬多;過去王瑪基人每到秋收的季節就比誰家的包谷收成多,現在比的是誰家的核桃長得壯收入高。
王瑪基村1999年通了電,2008年通了移動電話,2012年通了公路,2014年江面吊橋架通,目前路面正在硬化….“隨著扶貧攻堅腳步的加快,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師花才對此充滿信心,2020年,我們要和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