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7日消息(記者劉一荻) 從1977年新高考恢復以來,每一年,高考的試題都能在社會上掀起一陣不小的波動,高考語文作文更是社會重點關注對象之一。對很多考生來講,能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高考題,也非作文莫屬。對很多高考過的人來講,每年對高考作文的討論都是他們對青春的回味。
高考恢復40周年,我們不難發現高考的變化,也不難發現語文作文的改革和發展。
專家點評2017年高考作文題
語文考試剛剛結束,全國各地的作文題就在網絡上掀起了討論的狂潮,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今年全國卷及地方卷的高考作文題緊密結合了時代和生活,“這讓學生有話可說”。熊丙奇認為,今年的語文作文出題思路延續往年材料作文的出題思路,希望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理解,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多的寫作選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圖片來自網絡)
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全國卷Ⅰ和全國卷Ⅱ的“選擇題”。在他看來,今年高考的語文作文依舊貼合了時下的熱點,給了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和以往作文題不同的是,今年的熱點藏在題目里。”儲朝暉同時指出了今年高考的變化,學生需要了解社會熱點,才能準確地把我答題方向。
直擊變化 作文越來越強調“思辨性”
在儲朝暉看來,高考語文作文題的變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作文帶有較強的政治意味。第二階段,語文作文追求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第三階段,作文貼近社會熱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圖片來自網絡)
據儲朝暉介紹,高考語文作文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考察目的。在1977年高考剛剛恢復的階段,評價學生更多的是“政審”的意向,而這一想法被貫徹到了作文題上。而第二階段,語文作文題目更多的是體現語文教學的訴求。“那一段時間的作文題多是希望通過考試的方式,讓學生的語言表達通常、規范。”
縮寫和擴寫則是第二階段的代表性題目。儲朝暉認為,這類題目對學生的限制比較大,考生很難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考察面較為狹窄。
而近些年,語文作文更多地去追逐社會熱點,出題逐漸偏向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并同時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高考語文作文40年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作文出題的開放性也在逐步增加。
熊丙奇坦言,現在,高考作文的出題形式開始轉向材料作文,由學生自己命題,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進行文章的寫作。因此,這種方法能夠看出來學生對一個話題有沒有自己的看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學生還需要將自己的獨立思考成果通過嚴密的邏輯和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因為它考察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此外,熊丙奇認為,高考作文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便于學生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其實可以看到這是在變相體現語文作文的價值。語文培養的是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字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這幾年,國家一直在這幾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
直擊未來 語文作文將更貼近學生
在恢復高考制度的40年里,這場世界范圍內參與人數最多的考試一直都在不斷的改革和變化,語文作文同樣不例外。而在未來,高考語文作文是否會發生更大的變動?
面對這一問題,儲朝暉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未來高考語文作文的出題,將會更加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能夠準確考查學生的獨特的人生哲學。“然而真正要做到這點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作文題需要照顧全國幾百萬考生,出題和判卷難度比較大。”
而熊丙奇表示,高考材料作文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無論是2013年的全國卷,還是2016年山東卷,全國大部分考卷都以材料作文為主,或是以“多選一”的形式出題進行寫作。
“我認為,未來語文作文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更加符合學生的表達習慣,同時也會給學生更大的思辨空間。”熊丙奇告訴記者。
那些年 我們寫的語文作文題
1983年,河北省石家莊市,17歲的劉靜心(化名)是當年高考大軍中的一份子。來自農村的他懷揣著“知識改變命運”和“高考改變命運”的目標,信心百倍地踏入了高考考場。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題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圖片作文。這幅漫畫題為“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漫畫上一個嘴刁香煙,左手拿鐵鍬,右臂搭著毛巾,褲腿挽得老高的人,正邁開步子向前走去。劉靜心回憶說:“當時高考結束之后,連老師都說今年的作文題非常特殊,但我覺得還可以!”劉靜心非常自信。
雖然高考已經過了30多年,但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寫作文時的點點滴滴。“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文章的標題。劉靜心對記者講,當時大家的作文標題都有“套路”,題目都喜歡起“由……而想到的”,但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選用了荀子《勸學篇》的名言當做自己文章的標題,“我覺得這樣既貼合主題,又顯得與眾不同。”
憑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日常矜持不懈的積累,劉靜心說,自己寫高考作文時“好像行云流水一般,非常順暢。”
“不知道是不是題目的原因,當年語文滿分100,我考了87,班里第一!”說起這件事,劉靜心滿臉掩藏不住的驕傲和自豪。
1983年劉靜心(化名)參加高考時所用的準考證,他一直珍藏到現在。
參加2010年北京高考的小帆仍然記得自己那道高考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只有簡單9個字的命題作文卻讓小帆頗感意外。“這題跟我想的不太一樣!我還以為會出一段材料,誰知道這么簡單!”
簡單的愣神過后,擅長寫議論文的她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我認為這道題可以這么寫:人不僅要有宏偉的理想,更需要踏實、耐心,從小事兒做起。”小帆告訴記者,自己124分的語文成績,作文應該起到了不小的幫助,“雖然我的作文比較中規中矩,但好在自己平時的積累量比較大,素材上比較有新意。”。
7年后的今天,當小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又一次陷入了對2010年高考作文題的回憶:“其實現在我對這個題目又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甚至我還有了反向的理解。要是再讓我寫這個作文題,我覺得我會寫出一些新意和深意,沒準分數還能再高呢。”
看到今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小帆表示:“還挺難的,感覺近幾年的題目對學生的考察越來越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