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央廣網北京3月9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護者。所以,我也期盼每一個人不要成為環境問題的旁觀者、指責者,要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今天(9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來成效如何?PM2.5的成因究竟是啥?京津冀冬季霧霾如何治理……針對這些熱點問題,陳吉寧在記者會上一一進行了解答。
數讀大氣污染三年治理成效
《大氣十條》出臺實施三年來,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陳吉寧用一組數字解讀: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
從全國范圍看,2016年,74個重點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北京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里都減少了30%以上。陳吉寧介紹,隨著PM2.5平均濃度的減少,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
“從這三年來的情況看,我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是顯著的。可以說,它是整體的、全面的改善。改善方向是對的。同時,與發達國家三年時間解決這一問題的改善程度相比,即使從改善速度上看,我們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國家還要快。”陳吉寧說。
PM2.5的成因究竟是啥?
PM2.5是指空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是一類物質的統稱,不是一個單一的物質。這里面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化合物、元素碳等等。
PM2.5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PM2.5實際上是兩部分,一類是直接產生的,一部分是由氣態物質污染物反應生成的。”陳吉寧解釋道,PM2.5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于自然界人類活動或是污染源直接產生的。有一些是我們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們把這個叫做一次排放。還有一部分是大氣中的氣態物質,比如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生成的,這是二次生成,這部分生成物質也主要是人類活動污染產生的。如汽車尾氣,它對PM2.5的貢獻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
“要知道污染的來源,需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質追溯到是誰產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叫作‘源解析’。”記者會上,陳吉寧通過引用“源解析”概念,特別指出,每一個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單一的,是由多個原因形成的。因此,每個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時,不會只采取同一措施,而是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只控制工業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陳吉寧說。
陳吉寧特別指出,為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造成社會的誤解,環保部做了大量工作,輔助“源解析”進程。如建立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絡、建立“源解析”的組分網和走航系統,以觀測污染源如何傳輸,幫助各地“源解析”工作。
京津冀冬季霧霾如何治理?
陳吉寧在記者會上表示,不可回避的是,我國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陳吉寧依舊用一組數字說明: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
陳吉寧說,京津冀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在去年入冬以來尤為突出。對此,陳吉寧分析稱,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去年秋天入冬以來,全球出現了普遍的氣候異常現象,污染物擴散條件是多年來最不利的一次。與此同時,中國北方地區去年冬天是一個大暖冬,冷空氣不活躍,強度弱,風度小,溫度明顯偏高,不利于污染物擴散,不僅增加了污染物的積累,且推高了PM2.5濃度。
主觀原因是,目前針對冬季污染防控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也是當前治理大氣污染的難點和弱點。陳吉寧表示,針對這個問題,中央做了專門部署。應該說,現階段對下一步如何解決冬季大氣污染問題,各種措施都非常明確。關鍵是抓落實,要“擼起袖子”,把這些已經部署的工作抓實、抓細、抓好。
“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個表面數字,后面有復雜的經濟社會活動,包括偏重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這些問題的調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在高污染排放量的情況下來改善環境,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陳吉寧說。
“最嚴環保法”執行力度如何?
2015年1月1日生效實施的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陳吉寧介紹,新環保法實施兩年來,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各種配套法規不斷完善,也在不斷地加大執法力度,宣傳培訓工作也全面展開。總的看,環境守法的態勢正在逐步形成。
陳吉寧介紹,在依法落實地方政府責任方面,抓了三件事:一是開展中央環保督察,明確地方和各部門的責任。二是對環境問題突出的33個市縣政府進行公開約談,通過揭短露丑,起到警示作用,形成壓力、推動工作。三是對工作任務不落實、問題突出的5個市縣實施了區域環評限批。
在落實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方面,從嚴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陳吉寧介紹,去年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12.4萬余份,罰款66.3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28%和56%。
在制定實施配套文件方面,環保部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出臺配套文件35件,包括一些司法解釋。這些文件的出臺,為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規范和依據。 陳吉寧介紹,環保法對企業處罰比較重要的手段:一是查封扣押,二是停產限產,三是按日連續處罰,這些也成為遏制企業環境違法的重要手段。通過明確執行規定,2016年這幾類案件分別是:查封扣押9976件,停產限產5673件,按日連續處罰1017件,分別比2015年增長138%、83%和42%。
在運用刑事和民事等多種法律手段方面,去年全國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6064件,比2015年增長37%。另外,環保部通過聯合公安部組織開展全國打擊涉危險廢物的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檢查涉危險廢物單位46397家,立案查處1539件,移送公安部門330件。在推行環境公益訴訟方面,去年共有40多件公益訴訟案件。
陳吉寧說,下一步將繼續開展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年活動;破解體制機制的束縛,加強基層執法能力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加大執法力度,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的高壓態勢,把環保法落到實處。
“長江保衛戰”勝利了嗎?
在回應“長江水質治理”問題時,陳吉寧表示,2016年,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進展較為明顯。去年沿江11省市I到III類的水質斷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下降2.9個百分點。
陳吉寧表示,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有四個問題:一是流域的系統性保護不足,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缺乏整體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數大。不論是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和43%,飲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務非常艱巨。三是沿江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守住環境安全的底線挑戰很大。四是部分地區城鎮開發建設嚴重擠占江河湖庫生態空間,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
據陳吉寧介紹,下一步,將采取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推進污染綜合治理、提高流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嚴格執法監管等措施進一步改善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質量。
土壤污染如何防治?
土壤污染事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備受關注。土壤污染應該如何防治?
“去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十條》,經過兩年多的工作,50余次修改,已經正式實施。”陳吉寧介紹,《土十條》是下一步解決當前土壤污染問題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陳吉寧說,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來,粗放的無序治理,而是強調:預防、風險管控和安全利用。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2017年,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環保部將全面開展全國土壤污染污染狀況詳查,進一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