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500億件,比2024年提前了18天。快遞業務量的快速增長不僅反映了物流行業的高效運轉,也折射出當下國內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潛力。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快遞網絡的延伸和創新模式的探索正以“小包裹”撬動“大民生”,為激活農村消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縣級寄遞物流共配中心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快遞進村”工程,以“共同配送”“客貨郵融合”為代表的物流創新模式,成為破解農村物流瓶頸的關鍵抓手。譬如,在青海大通縣,郵政快遞企業利用城鄉公交富余運力,將包裹“搭車”下鄉,縮短包裹投遞時限,增加投遞頻次,進村運營成本降低10%。在四川道孚縣,鄉村客運班車化身“快遞輕騎兵”,讓松茸等高原特產24小時可直達全國餐桌,帶動當地農牧民收入顯著提升。這些探索不僅盤活了縣域公共交通的閑置運力與場地,更通過“統倉共配”“共享司機”等模式,將物流成本轉化為民生紅利。
快遞進村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上行”的雙向通道。一方面,在家電、數碼產品等“以舊換新”政策推動下的大件商品,通過送裝一體、逆向物流等定制化服務直達廣大農村地區,大大提升農村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另一方面,冷鏈物流與電商平臺的結合,讓生鮮農產品銷售突破地域限制“賣到全國”。以湖北恩施為例,當地通過整合資源實現了村級寄遞服務網點全覆蓋,便捷物流助力農特產品走向市場,從深山里的“土疙瘩”,到富硒土豆脆片、馬鈴薯蛋白粉等深加工產品,恩施小土豆火爆全網,為鄉親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這種“送進來”與“賣出去”的良性互動,既滿足了農村消費者的需求,也為農村農產品銷售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支撐。
湖北恩施,實現村級寄遞服務網點全覆蓋
技術革新與政策協同是推動農村寄遞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的關鍵。當前,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冷鏈物流、智能溫控、自動化分揀、無人機配送等新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延伸快遞物流的覆蓋面,讓“田間到餐桌”的鏈條更加穩固,為農村物流規模化發展提供支撐。在政策層面,相關部門有必要通過設立縣域物流產業基金、將物流設施納入鄉村振興用地清單等舉措,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村冷鏈、倉儲等領域傾斜,為優化農村物流體系注入持久動力。
500億件快遞量的背后,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生動注腳,更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農村物流體系必將釋放更大潛能,讓更多農民共享發展紅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和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