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游改革不妨聽聽游客怎么說
鄧海建取消旅游定點購物、禁止不合理低價游、建立旅行社“黑名單”……因旅游亂象飽受詬病的中國旅游大省云南,3月27日公布了22條旅游市場整治措施,力圖讓該省旅游業涅槃重生。
彩云之南,旖旎風光。這些年,與高顏值的風景相對應的,是久受詬病的云南旅游亂象。低價旅游、強制購物、野蠻導游……動輒撕破臉,常見全武行。據人民網旅游3·15投訴平臺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全國旅游市場投訴下降,云南投訴卻在逐年上升,2014年至2016年云南省的旅游投訴都居全國榜首。當地旅游部門亦如實給出了八字評語: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猛藥去疴。一年時間、22條“軍規”、就地辭職的誓言,制度架設起天羅地網,構筑起7個“最”(最徹底、最嚴厲、最有效、最全面、最高效、最有力、最嚴肅)的《云南省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這一舉措之所以引發輿論密切關注,無外乎三個原因:一是云南旅游業確實到了該洗心革面的關鍵時刻;二是當地旅游市場治理多年卻多是揚湯止沸;三是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事關該省經濟社會全局。
于此語境觀之,云南旅游刮骨療傷的姿態既難能可貴,更是時勢所逼。不過,理念層面的共識和制度層面的架構,其實從來都沒有缺位。早在2008年8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旅游市場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就鏗鏘出臺,反復強調云南旅游市場綜合治理。遺憾的是,8年后仍未有治本的改觀。今日整治新政固然力度更強、下藥更猛,但要逆轉游客“差評”的風向,仍是路漫漫其修遠。
產業發展,規則先行。旅游業講規矩,“暴脾氣”才會收斂,私力救濟才不至于淪為肉搏的江湖。在經濟新方位下,旅游產業已成為撬動轉型升級的新引擎。2016年,云南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3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4726.25億元,兩者均占全國十分之一左右。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至少六處涉及旅游產業發展,其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成為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整肅旅游大市場,不僅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還關乎文化生態、營商環境、公共治理等。
眼下的云南旅游業新規,頗有點破釜沉舟的意味:直面旅游業中的癥結與難題,意在旅游生態重構,劍指旅游市場“歷史遺留問題”,拿出真功夫,花了大力氣。不過,這次的旅游改革似乎仍留有余地:比如在公眾參與度和監督力層面,如果能搭建監督舉報的綠色通道、調查處理的應急機制,讓游客真正有說話的平臺、有說理的地方,可能在威懾力與執行力上會更為加分。歷史一再說明:很多旅游糾紛最終發酵成公共事件,往往在于游客合法權益的話語權遭遇地方性困境。
旅游改革,閉門思過固然要緊,聽聽游客的聲音同樣關鍵。打破監督僵局、規范市場秩序,天南海北的眼睛,或是治理旅游市場“燈下黑”的不二法門。